5.荆轲刺秦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根据注释了解有关了解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2.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掌握“微”“顾”“少”“引”等文言实词和“其”“以”“于”等文言虚词在课文中的意义与用法。明确本文涉及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重点定语后置句、被动句)等文言现象,能结合具体文句做出准确判断。3.根据文本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和尖锐的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二.过程与方法1.强调文言翻译原则,并做出示范。2.注重指导学生把握学习文言的方法,强调多积累。3.师生探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评价荆轲其人其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考查重点实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的整理落实。二.培养归纳整理的习惯。预习任务一.了解《战国策》及本文背景。《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大约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候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历史散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二.通读课文,疏通字词。1.画出课文中不懂的、有疑问的字句。2.理清故事梗概(交流明确,划分合理、概括恰当即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3.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出所在句子并解释通假字。4.分析下面句子句式上的特点。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5、故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语言特点如何?6、荆轲是如何说服樊於期,让他甘心自刎献头的?自主检测1.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意义。涕:现代义_________。课文义___________。币:现代义_________。课文义___________。穷困:现代义________。课文义___________。偏袒:现代义________。课文义__________。郎中:现代义________。课文义__________。2.翻译句子。1.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译:2.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译:问题意见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考查、明确典型句的翻译,培养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能力。二.继续学习贯彻文言翻译遵循的原则。预习任务一.结合注释,重点翻译第2、3、9、11、13、16段。二.归纳整理1.识记积累文言句式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定语后置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郡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省略句: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见燕使者咸阳宫2.找出“微”“顾”“少”“引”“其”“以”“于”所在句并解释词义微顾少引其以于3.指明语类活用情况。进兵北略地________皆白衣冠以送之________函封之________群臣怪之________太子迟之________使使以闻大王________乃朝服________箕踞________自主检测翻译句子。1.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译:2.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译:问题意见第三课时教学目标一.根据文本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和尖锐的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二.正确评价荆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