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山居秋暝》二.教学目标:1、理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3、品味文化之美,含蓄之美。三.教学设想:教学重难点:①鉴赏诗歌。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教法学法: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教学工具:Powerpoint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学生活动】以前我们学过他的《鸟鸣涧》、《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现在请几位同学来试着背诵。【讲述】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它不仅在诗体上创造出了五七言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其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颗才冠古今、风华绝代、光耀千秋的星星外,还有多如恒河沙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唐诗的天空熠熠闪光。王维就是其中的一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王维,走近他的诗歌。(二)解题1、近体诗略说2、王维与《山居秋暝》王维(701—761),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以公元737年(张九龄罢相,李林甫执政)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前期他有济世之志,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创作了不少思想积极、情调激昂的政治诗、边塞诗;到后期他先后隐居于终南山和辋川别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他的山水田园诗诗风直承陶渊明,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他又喜绘画,擅作远景,又擅画人物、丛竹。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3、略说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用心爱心专心愿望。(三)诵读感悟(1)教师范背(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明确:浣(huàn),洗歇(xiē),衰败(3)指名读,生体会语气语调(结合注释疏通诗意)。(4)齐读,感知诗歌情趣。(四)品味鉴赏1、欣赏画中之美(1)析题明确:暝:日暮,傍晚。居:停留,住宿。诗题中四个词,分别点出了地点、事件、季节、时间,可以理解为:秋天的傍晚,留宿于山中。(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颔联写景如画,一静一动,是否都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的?为什么?明确:不是。前者呈现于视觉,后者诉之于听觉。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4)颈联的词序还可作怎样的调整?明确:“竹喧浣女归,莲动下渔舟。”“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作者为什么要做如此安排?明确:一是为了押韵的需要;二是这样才符合生活实际:因为浣女是隐在竹林之中,渔舟遮于莲叶以内,初时未见,后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渔舟;三是可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增添情趣。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句的藏和露,诗句中的诗趣与诗情)(5)“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结合本诗,你认为哪些诗句可以入画,为什么?明确:全诗构成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定的气氛。颔联可入画:雨后青山,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显得格外苍翠,皎洁的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觉,好像连自己的心也被洗净了一样;而此刻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势增大,那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流过也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地跳动着。颈联也可入画:忽听竹林里笑语一片,呵,原来是那洗衣的少女踏着金色,沐着清辉归来了,只见河塘里莲叶纷动,清莹晶亮用心爱心专心的水珠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