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感悟自然陶冶性灵第10课钓台的春昼【文本导读】这篇文章是作者1932年8月在上海作的。1930年3月,国民党下令通缉鲁迅、郁达夫等人,郁达夫被迫避难,辗转回到家乡富阳。因为家居的索寞,便产生了探访钓台的愿望,欲藉以排解胸中的郁积和愤懑。【作者卡片】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1913年赴日本留学。1919年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学习,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了很大影响。1922年在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回国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继续创作小说。1923年至1926年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广东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郁达夫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经新加坡,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基础荟萃】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咫尺()②溯江()③拜谒()④恻隐()⑤盛筵()⑥酩酊()⑦击柝()⑧鸟瞰()⑨芜杂()⑩残垣()⑪佯狂()⑫裔孙()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①②③④⑤⑥3.近义词辨析①仓皇·仓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萧索·萧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徘徊·徜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点突破】1.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点拨这一段写游钓台一事的起因并初步交代了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感伤、悲愤之情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2.文章中引用了作者的一首旧体诗,试分析其内容及作用。点拨诗首联言不豪饮,担心佯狂面世的狂态会因醉酒而变成真的。颔联具体申说为何不豪饮,豪饮至醉,会鞭名马,累美人,表现对早年佯狂豪饮生活的不满,有自责之意,国事如此,不能这样下去了。颈联中“劫数”泛指天灾人祸;“鸡鸣风雨”用《诗经·风雨》篇“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句,喻政局黑暗;“海扬尘”,沧海变为陆地,意谓世事变化混乱。颈联意何所指?联系诗作背景,很清楚的是指国民党的叛变北伐革命实行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和清党大屠杀。尾联末句取战国时鲁仲连义不帝秦典故,反其意而用之。秦围赵国,魏国派谋士辛垣衍持帝秦说去说服赵王尊秦为帝以解围。赵国义士鲁仲连出,坚斥帝秦说,坚决主张抵抗秦国,反对投降。郁达夫诗意谓,在今天,鲁仲连义士已不见,那些义士们都说帝秦去了,这是对投靠、依附蒋介石政权的人的讽刺。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忧时愤世的慷慨之音,为文章增添了丰富内涵和无限诗情。3.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什么又写在严子陵钓台壁上题诗?点拨因为这段主要写了钓台后作者在严陵祠中的所见所感。祠壁上所见的作者同乡夏灵峰的“略带感慨的”诗引发了作者的伤时愤世之情,所以,作者也在祠壁上题上了来钓台途中梦中所背诵过的那首感时伤怀之作。这首诗在这篇散文的中间和结尾部分两次出现,使这篇散文具有明显的感伤色彩。这种感伤色彩正是这篇散文的情感基调之一。4.本文在抒写客观景物时突出主观情绪并且抒情色彩浓重,试分析这一点。点拨(1)在抒写自然景物时,突出主观的感觉印象,是《钓台的春昼》的一个特色。如写严子陵钓台时,突出一个“静”字。这固然是客体本身的特点而由主体感受到的,但作者对钓台的描写,几乎是以此为中心,层层渲染强化。先写山水环境的静,再写双桨轻摇,虽有声而更反衬出静,从钓台的建筑、草木到自然气候和人的心理,把作者所感受到的这“太古的静,死灭的静”以及和这种“静”紧密相连的“颓废荒凉的美”的特征,渲染到极致,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并受到文章的情绪的感染。(2)《钓台的春昼》的主观抒情特点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文中处处有一个“我”。这是郁达夫的“我”,和别人的绝不混同:“我”忧时伤世,愤世嫉俗,有骨气,有才情,却又感伤苦闷,多愁善感,但也能超然洒脱,放荡不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