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讲透盒马的底层逻辑讲盒马,我们始终的原则是深挖那些行业最领先、最代表未来的企业,这不代表他们已经成功,他们也存在诸多问题,但敢于在变革周期中为行业趟坑,坚持做“极难而长期正确的事”。无论是从业者、合作商还是投资人,都值得深刻理解他们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此篇会涉及的讨论点:1.盒马的供应链和仓配怎么样?2.会员店对盒马的增长拉动如何?3.盒马邻里和社区团购的差别?4.盒马独立公司运营,利弊如何?5.盒马想打造什么样的零售模式?6.如何看待盒马目前的估值水平?7.经济下行对高品质零售影响多大?一、做深供应链并非最好的路径一提到商品供应链,尤其是非标品如生鲜、水果、奶蛋、肉类、活鲜等,常被提及的就是永辉。最近被多个投资人问到,永辉的供应链优势相比盒马如何?解答之前先快速梳理下国内非标商品供应链的运营逻辑。源头一般分三种,产地直采、(周边)区域直采和批发市场采购(图1),叶子菜等按天计算质保的SKU多从批发市场进货,包括大型零售商也如此,因为损耗太高,除华润、物美在高门店密度城市或部分采取区域直采,即每天晨采后驱车~200公里直送数百门店,大多数零售商的直采比例不超过25%。根茎类好些,保质期明显拉长,大型零售商的直采比例会高些,且有更好的账期优势,但在价格上不一定总是比从批发市场进货便宜。水果等按周计算质保的SKU货源渠道更多元化,当下越来越多的爆品、引流品采用产地直采,其实整个到店成本并没大幅降低,而是可以获取更好品质的货源,并在粗加工分级后分配到高中低端市场。肉类分冷冻和冷藏,往往依托本地供应链,一方面各地方差异小,其次冷链运输成本高。挑战最大的是活鲜,分河鲜和海鲜,后者对运输和暂养条件更苛刻,大海鲜经海运后需一段时间暂养,补充氧气,不然看上去就像死了。这就是为什么鲜活海鲜在各平台的价差不会太多,因为货源多从专业的海鲜批发市场而来,也是为什么中西部地区要吃到新鲜大海鲜比较难。图1:大型零售商的上游采购渠道分布说这些不是为了科普,零售就是细节(retailisdetail),浮于表面的分析没有价值,生鲜供应链的源头极其复杂,这里只能说个大概。对于上游的把控,永辉是一类代表,也是少数,既从源头到加工中心,再到物流中心乃至城市仓,期间的产地考察、质检、和小农场/合作社谈价格、和一批的反复沟通、物流供应商选择、包材供应商选择、加工中心运营管理和人员归属,以及深加工能力,多是一手包办。盒马、沃尔玛等,又是一类代表,也是主流,这些流程多数外包给服务商,但对其中的重要环节进行严格把控,派驻专人定期检查、考评,部分加工中心是自营模式,劳务关系可能是外包形式。所以,盒马供应链确实没永辉那么重,但也是主流选择,并且不同大类下的运营差异较大。再对源头到店的逐级分析(图2),无论是永辉直接去谈,还是服务商去谈,在大规模采购量上,成本价几乎一样。差异产生在源头到店过程中的细节,包括包材费、加工费、物流配送费、装车发货方式等。举个例子,同产地、品级的车厘子,源头采购价20元/斤,这些流程给服务商干,按到店价格,即成本加~15-16%(~24元/斤),那永辉自己干的成本在7-8%(即21.5元/斤),损耗另算,通常按到店盘点后的情况对采购额进行折让。这种轻资产运作对盒马而言,我们认为是利大于弊的。供应链的核心是选品和品控,只要源头价格是相对市场化和稳定的,是否需要全链路亲自投入和深度运营,省下每一分钱,这种做深供应链的做法会有优势,但也可能在供需不平衡或遭遇经营困难时产生较高风险。都说永辉供应链强,但最近还是出现一些品质问题。图2:从源头到门店的供应链和仓配模式额外提一点,行业不存在普遍的买断,买断需要大额现金,不符合零售压账期的逻辑,但基于战略布局的少数SKU买断是可行的。无论是盒马、永辉还是类似家家悦这类区域龙头,没有谁能买断中国生鲜供应链,那得准备多倍的现金流。提升商品供应链能力,尤其是非标商品,做深供应链并非是最优路径。未来供应链的比拼,终究要回到以人为本、数据驱动。全球第一的消费调研机构尼尔森,他能告诉你大城市里细到半径1公里内,哪些标品卖的最好、平均零售价是多少。这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