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概述一、固定资产控制的目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可以确定为:第一,保护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第二,确保固定资产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第三,促进单位关于固定资产招标、采购、使用、日常维护、处置等办事效率的提高;第四,保证国家关于固定资产业务有关法规、政策和指令的贯彻执行,保证固定资产业务的合法性。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在于:防范固定资产业务中的差错和舞弊,保护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合理配置国有资产,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提高固定资产运营效率。二、固定资产控制的意义(一)现实中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1。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资产存量不清2.固定资产长期被隐瞒、借用、侵占3。政府采购法对固定资产购置的制约力度不够4。房屋出租不规范,收支自行支配,搞“账外账”(二)加强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意义首先,与流动资产相比,固定资产的购置或取得,通常要花费较大的代价。其次,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事业单位运转的必要条件。再次,在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转轨过程中,行政事业国有资产具有其特殊的复杂性,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控制,不仅是加强公益性资产的管理,也是加强经营型国有资产管理的问题。三、固定资产控制的原则根据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目标并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应遵循以下原则:(一)风险导向原则(二)合法并符合实际原则(三)不兼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一般说来,单位进行各项经济业务的职务可以大体上分为: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和稽核检查等四种.固定资产采购的授权审批、固定资产处置的审批与执行、资金的出纳和保管、会计记录和稽核检查一般都应当予以分工负责。不允许出现只是控制者、只有控制权力而不受别人控制、没有相当控制责任的工作岗位或人员,哪怕是单位的最高领导。(四)成本效益原则单位设立的每一项固定资产控制措施,都应当是控制效益大于控制成本的,否则,即使该项控制措施有一定的作用,也不值得设置。(五)单位负责人责任原则即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四、固定资产控制的重点(一)固定资产管理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关注涉及固定资产的下列风险:1。固定资产业务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可能遭受外部处罚、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2。固定资产业务未经适当审批或超越授权审批,可能因重大差错、舞弊、欺诈而导致资产损失。3.固定资产购买、建造决策失误,可能造成单位资产损失或资源浪费.4。固定资产使用、维护不当和管理不善,可能造成单位资产使用效率低下或资产损失。5.固定资产处置不当,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损失。6。固定资产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不合法、真实、完整,可能导致单位资产账实不符或资产损失.(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控制的重点行政事业单位在建立与实施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中,应当强化对下列关键方面或者关键环节的控制:1.职责分工、权限范围和审批程序应当明确规范,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当科学合理.2。固定资产取得依据应当充分适当,决策过程应当科学规范.3.固定资产取得、验收、使用、维护、处置和转移等环节的控制流程应当清晰严密,会计核算、账簿记录和固定资产转移的文件手续应当健全.第二节固定资产取得与验收控制一、固定资产取得与验收环节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一)不相容岗位和职务分离1。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编制与审批;2。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审批与执行;3。固定资产采购、验收与款项支付;(二)授权批准控制严禁未经授权的机构或人员办理固定资产业务.审批人应当根据固定资产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经办人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固定资产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固定资产业务,经办人员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三)人员配备应该考虑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行政事业单位应当配备合格的人员办理固定资产业务;办理固定资产业务的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二、固定资产预算管理制度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