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2.通过共同探究及讲解,疏通文意,把握内容。3.提高学生阅读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过程与方法: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讨论法、问答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学习重点、难点: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录音、学生完成课前预习。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歌曲导入。2、作品作者介绍: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3、人物介绍孙权鲁肃吕蒙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1、读一读:自由读、范读、集体读,对比读、分角色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2、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翻译课文。①疑难词语探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三、合作探究,整体感悟①孙权是怎样劝说吕蒙的?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③分角色朗读课文。④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他从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⑤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现的?(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⑥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⑦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四、结构分析五、对比学习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六、课堂练习1、解释加点字词。2、理解句子含义。六、课外延伸展示读书的名言。七、布置作业A.完成相关配套练习。B、背诵并翻译全文。板书设计: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劝学、就学、议论、结友)《马说》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教学重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掌握古今异义词。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3.教师准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设计思路: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