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三语文复习《劝学》(第2课时)教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学案

高三语文复习《劝学》(第2课时)教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学案_第1页
1/8
高三语文复习《劝学》(第2课时)教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学案_第2页
2/8
高三语文复习《劝学》(第2课时)教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学案_第3页
3/8
劝学 章节与课题 劝学 课时安排 课时 2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人 使用日期 学习目标和任务 1、 把分散的文言基础知识前后勾连、连点成线,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 重点掌握“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重点句子能准确翻译。 3、背诵并默写《劝学》全文。 重点难点建议 1、 注意课本相关知识的积累与巩固。 2、默写要常抓不懈。 教学资源的使用 [x.k.Com] 学习过程 个性备课栏 一、掌握“而”字的意义和用法。(25 分钟) (一)、指出下列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水为之而寒于水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吾尝终日而思矣 (6)吾尝跂而望矣 (7)登高而招 (8)而见者远 (9)顺风而呼 (10)而闻者彰 (11)而致千里 (12)而绝江河 (13)而神明自得 (14)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15)蟹六跪而二螯 (二)、总结“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 (8)表示目的关系, 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通“尔”,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通“如”:好像,如同。 4、“而”有关的复合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既而】不久,一会儿。 (三) 即时巩固。指出下列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三语文复习《劝学》(第2课时)教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学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