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周河小学康玲莉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三册第76页例题2、例题3。二、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份”、“几个几”和“几倍”的联系。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倍”的概念难点:理解“倍”的意义四、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组织学生进行口算()×4=122×()=6()×5=10()×2=123×()=18()×4=20()×6=245×()=15()×4=8()×7=144×()=16()×6=12(二)引入新课1、摆小棒游戏.(1)请大家用自己的学具小棒在桌面上摆一个正方形.摆出一个正方形要用多少根小棒?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也就是1个4根。(2)请学生摆出第二个正方形,这时有多少个正方形?两个正方形用去多少根小棒?(学生回答后引导)也就是几个4根。(3)请学生摆出第三个正方形这时有多少个正方形?3个正方形用去了多少根小棒?2、揭示“倍”的概念.刚才大家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时候,每个正方形都用去了4根小棒,摆两个正方形用去了2个4根,摆3个正方形用去了3个4根……这里的3个4,我们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那就是4的3倍.3个4就是4的3倍。(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说一说,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板书并揭示课题:倍的认识)3、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描述。(1)2个3,5个3可以怎么说?(2)用上—是—的—倍说一说。蓝蝴蝶是红蝴蝶的()倍,苹果是桃子的()倍。(三)巩固认识1、出示例题3,引导学生明确题意。请大家认真观察图,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副图的意思。2、引导学生分析、解答(1)小精灵提出了“求第二行摆了多少个圆片”的问题,请大家想一想,第2行摆的圆片数和谁有关系?究竟又有什么关系呢?请找出题目中的相关语句。(2)引导学生继续摆圆片。(3)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摆的。(4)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的4倍就是表示4个2,根据4个2,你能列出一个相应的算式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3、做一做完成第76页做一做指导学生尝试练习,你是怎样列式的?说出你的想法。(四)课堂小结在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学会了一个新的数学知识“倍”,了解了“一个数的几倍”是什么意思。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习很多与倍有关的数学知识,到那时你会对“倍”有更多的了解。(五)板书设计倍的认识2个44的2倍3个44的3倍2的4倍4个24×2=8(六)教学反思《倍的认识》教学反思《倍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内容,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倍,对于学生来说时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我把对倍的认识与解决问题进行了分割,分层教学。力求实现“追求真实的课堂,体现课堂的有效性”这一目标。《倍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思考:一、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注重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倍”,对倍感到陌生,对倍的认识而言几乎是一个0的开始。因此,我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教学。上课开始,就创设了摆小棒的情境,在学生挖掘两者的数量关系后,直入主题,3个正方形有3个4根,像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说成4的3倍。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借助学具摆一摆,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成资源,因势利导,科学评价,适时点拨,明确一份是多少,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的几倍,用动手操作的方法巩固倍的认识,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发展。在操作中经历对倍的认知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这时从直观操作上升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施了课堂的一次理性的飞跃,真实展现了学生从不会到学会的求知过程。二、如何面对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一切教学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在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