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问题》说课稿一,说教材《行程问题》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1,学情分析在学这节课前,学生已具备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能力,并对路程、速度与时间有了初步的感知,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特征,我特从以下三个角度制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行程问题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体验抽象、归纳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中的逻辑美,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难点是根据它们三者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说教学方法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本节课的整个教学内容都是在学生都很熟悉的一种运动——跑步中去展开,从中去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分析综合法,经验归纳法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法去解决数学问题。三,说教学程序新课标指出:“数学的学习主要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为了使学生能有一个科学自主的探究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很好地实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准备从以下四个环节去展开教学。一、故事导入,理解速度的概念1、你喜欢运动吗?一个80岁的老爷爷和一个8岁的小孩子去跑步,你认为谁会跑得快些呢?现在可以比较吗?2、在一个很偏僻的小山村,村民们几乎每天早上都可以看到村里一个八十岁的老爷爷带着他八岁的小曾孙(小陆)在跑步。村民们都非常好奇他们谁可以跑得快些,于是一天早上一个村民给他们做了一个简单的测试,发现老爷爷3分钟跑了360米,小孩子4分钟跑了400米。那么他们爷孙俩到底谁快呢?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吗?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1研究的问题《行程问题》3、出示爷孙俩测试结果统计表,让学生算出爷孙俩的速度。让学生初步感知速度。4、出示刘翔、蜗牛、猎豹的速度让学生继续感知什么是速度。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速度吗?生:师:那到底什么是速度呢?给出速度的概念:速度就是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板书: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叫做速度。)那什么又是单位时间呢?单位时间可以是每秒、每分钟、每小时、每天、每月、每年等等。5、教学速度的特定写法及读法在数学王国里人们为了更简明、清楚地表示速度,采用了统一的速度表示法,复合单位来表示,像课件出示刘翔、蜗牛、猎豹的速度让学生用复合单位表示出来。并读一读。说一说所表示的意义。二、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1、课件出示爷孙俩测试数据统计表师:一起把表格看一看,谁能说说这道题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分别是什么?怎样列式?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360÷3=120(米/分)400÷4=100(米/分)↓↓↓路程时间速度请大家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两道题都是已知什么数量,求什么?已知路程、时间如何求速度呢?这三者的关系是……?(板书:路程÷时间=速度)3、同学们真聪明,我把刚才的题变一下,你会做了吗?得出关系式:(1)速度×时间=路程(2)路程÷速度=时间小结:也就是说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式共有几个?分别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把另外两个关系式也抄在课本上。我们一起把这3个关系式读一读,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只要已知其中任何两个数量我们都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三、创设情境、巩固提高2同学们,这节课学到了不少知识吧?让我们继续遨游于数学王国吧!看看谁能攻克下面的堡垒,得到老师的神秘礼物!加油哦!(一)、我会填空燕子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千米。可写作——————鸵鸟是跑得最快的鸟,每小时可跑60千米。可写作——————。蜂鸟每小时可飞行50千米。可写作————————————(三)、我能行。1、王老师每天骑自行车去上班需要10分钟,他家到单位2500米,你能算出王老师的速度吗?2、(1)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2)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2分钟可行多少米?3、甲、乙两城相距420千米,一辆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