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平果县第一小学黄小梅设计理念:以“读中悟写,读写结合”为抓手,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设计思路:以“了不起”为明线,以“父爱”为暗线,引导学生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法。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昔日、废墟、疾步”等词语。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4、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句话的含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句话的含义。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有关地震的资料。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地震资料图片:教师讲述: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造成8万余人遇难。1994年,美国洛杉机的一次大地震,在短短的4分钟时间内,有30万人遭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1994年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现场,去感受一对父子在地震中演绎的动人故事。【设计意图:学生感受到地震的无情,也为体会文中“人有情”做下铺垫。】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学生质疑。【设计意图:学贵有疑,有了“解疑”的兴趣、动机,才能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也才能调动学生的“内驱力”,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实践。因此,我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初步质疑,然后把问题再抛给学生,鼓励学生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边读边思考,并提出深层次的新问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为什么说这对父与子了不起?2、反馈交流。(1)检查生字词:课件出示词语,认读。(2)整体感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直奔中心。快速浏览课文,你认为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画出句子,齐读。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示吗?板书:了不起【设计意图:读文目标明确,读有所思。通过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从而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学生对本文的主人公有了整体性的认识,明确了本文的中心词“了不起”。】三、品读课文,品味“了不起”(一)赏析词句,品味父亲的“了不起”。自读课文3——12节,画出相关语句,想想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父亲了不起?全班交流:1、聚焦挖掘画面,体会父亲了不起。(1)生汇报,师相机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2)再读一读这句话,圈圈词语,想一想,你又感悟到了什么?(3)36个小时啊!一天只有24个小时,36个小时就是……常人会在这36个小时里做什么呢然而这位父亲却在……整整两天一夜啊!这位父亲不吃不喝、不休不眠,不停地挖,这是何等的坚韧啊!谁能用朗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4)(想象画面,丰富形象。)经过36小时的挖掘,父亲变成一副什么样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钢筋、玻璃把他的划破了....)从外貌上去体会父亲的艰辛,感受到父亲的伟大。(5)是什么力量支撑父亲挖了36小时?为什么不直接写36小时?请同学默读课文,认真思考这些问题。交流讨论:①课文为什么要从8小时写起(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时间很漫长,父亲挖得特别辛苦)读出这种感觉。②父亲挖了36个小时,为什么还没有放弃呢?出示句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③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是父亲经常对儿子说的话。你们想象一下:这位慈爱的父亲曾在儿子遇到什么情况下说了这句话?(6)感情朗读。永远要和儿子在一起的坚定信念让父亲多么的了不起,同学们,读——生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