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台账目录1、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2、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3、风险辨识及分级管控4、审批表(作业票)管理5、教育培训记录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1范围本制度规定了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责任制度、审批制度、现场安全管理制度、相关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应急管理制度。本制度汇编适用于本公司内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8958-2006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GBZ2.1-2019作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T18664-2002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50058-2014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3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责任制度3.1主要负责人职责3.2作业负责人职责3.3作业者职责3.4承包管理4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有利于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对检修、处理临时设备故障时对安全防护措施等内容进行有效把关,对不合格事项在作业前能够及时调整,从而保障作业人员安全。负责有限空间作业的相关部门应按制度办理《有限空间安全作业票》。5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制度5.1职责5.1.1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的监督管理。5.1.2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取样分析及数据填报。5.1.3作业现场所属部门负责制定安全措施,填写并审批《有限空间安全作业票》。5.2管理范围包括在生产区域内进入或探入炉、塔、釜、罐、槽车以及管道、炉膛、烟道、隧道、下水道、沟、坑、井、池、涵洞等封闭、半封闭设施及场所作业。5.2.1凡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必须办理《有限空间安全作业票》,未办理许可证,严禁作业。5.2.2《有限空间安全作业票》的申请及审批见《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5.2.3作业期间如果安全措施发生变化,应立即停止作业,待处理达到作业的安全条件后,方可再进入有限空间作业。6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制度6.1总则6.1.1为加强和规范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培训教育工作,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增强防范伤亡事故的能力,根据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6.1.2所有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都应当接受安全培训和教育,熟悉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规程,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掌握有限空间操作的安全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6.1.3未经培训合格的人员,不得从事有限空间作业。6.1.4配备应急救援装备a)全面罩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b)应急通讯报警器材;c)现场快速检测设备;d)大功率强制通风设备;e)应急照明设备;f)安全绳,救生索,安全梯等。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1、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需申领作业许可证、落实操作人员及监护人员、拟定作业方案。2、按照先通风、后检测、再作业的原则,凡要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作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事先测定其氧气、有害有毒气体、可燃性气体、粉尘的浓度,符合安全要求后,方可进入。3、在有限空间危险作业进行过程中,应加强通风换气,在氧气浓度、有害有毒气体、可燃性气体、粉尘的浓度可能发生变化的危险作业中应保持必要的测定次数或连续检测。4、作业时所用的一切电气设备,必须符合有关用电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照明应使用安全矿灯或12伏的安全灯,使用超过安全电压的手持电动工具,必须按规定配备漏电保护器。5、发现可能存在有害有毒气体、可燃气体时,检测人员应同时使用有害有毒气体检测仪表、可燃气体测试仪等设备进行检测。6、检测人员应佩戴隔离式呼吸器,严禁使用氧气呼吸器;7、有可燃气体或可燃性粉尘存在的作业现场,所有的检测仪器,电动工具,照明灯具等,必须使用符合《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要求的防爆型产品。8、对由于防爆、防氧化不能采用通风换气措施或受作业环境限制不易充分通风换气的场所,作业人员必须配备并使用空气呼吸器或软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9、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作业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