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设计平果县第一小学黄小梅教材分析: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按照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经历的顺序(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叙述,是一篇集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学习课文,要让学生理解这些美,并从中受到美的教育,从小争做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人。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2、理解重点句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3、品味、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二、能力训练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三、德育渗透点1、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2、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教学准备:1、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2、古诗《敕勒歌》。3、布置学生收集草原风光及民俗风情图片、文字资料。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感受美。1、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VCD光碟,将学生带入草原辽阔美丽的境界。2、关于草原,你了解多少,将你收集的资料与大家交流。3、揭示课题。下面我们随著名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感受那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设计意图:美的乐曲,美的语言,美的画面,带给学生的一定是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在这样美的氛围中,学生对草原早已心驰神往。——新课伊始,情趣已生。】二、初读课文,了解美。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练习把课文读正确、流利。2、以轮读的形式检查学生读书情况。3、老舍先生游览了草原,感受颇多。他用哪句话来概括?①板书“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解诗句的意思。②让学生画出诗句中写景、写情的词语——“天涯碧草”、“蒙汉情深”。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找出课文中写“天涯碧草”之景和“蒙汉”之情的部分,熟读课文相关内容。三、精读课文,理解美。1、揭示探究的内容:①这是怎样的草原?②这是怎样的草原人?2、让学生从自然美、人情美两部分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3、探究第一个问题——“这是怎样的草原?”⑴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⑵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教师激情谈话:把映入你眼中的美景汇报给大家吧!)①“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a.体会草原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在什么地方,抓住“空气清新、天空明朗”仔细品读,闭目遐想,并深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让学生与作者有相同的感受。b.课件出示草原蓝天图片。为什么作者想高歌一曲?(草原上空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格外开阔,空气清新,使人感到特别愉快,所以想无拘无束地放声歌唱。)c.让我们也一起来高歌一曲。师生跟着音乐齐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百云下面马儿跑……”d.练习用“那么……那么……”造句。②“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课件出示“天涯碧草”图片,学生闭目想象:草原绿得无边无际,由于天气晴朗,远处也是那么一派清清楚楚的青绿色。)③“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a.课件出示羊群图片,让学生体会作者比喻的恰当,感受草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变化之美。b.练习用“一会儿……一会儿……”造句。④“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a.出示一幅中国画,通过形象的观看,学生明白“渲染”就是用颜色涂抹,“勾勒”就是用线条勾边,“不用墨线勾勒”说明小丘柔缓得没有明显的界限。b.课件出示小丘图片,抓住“流入云际”体会草原无边无际的壮观之美。⑤“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a.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b.我们也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敕勒歌》,体会诗歌描绘的境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c.练习用“既……又……既……又……”造句。⑥“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