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四大类活动区的特点及环境创设区域活动是一种课程表现形式,或者说是课程的一种形态。幼儿园活动区是根据活动内容的类别对空间进行划分后形成的区域。一般来说,幼儿园可根据空间大小或课程需要,将每个班级的活动室隔成若干个小型的区角。有时这些区角会延伸到走廊、大厅和户外等公共区域,供多个班级的幼儿共同使用。很多幼儿园还会根据课程的特色,将某个功能区扩展为专门的功能室,组织各班幼儿轮流活动。有些幼儿园会把功能交叉的活动区合并,有些幼儿园会把某种功能区的材料分散到各个区域。但是,无论如何安排空间,按功能分,活动区不外乎四大类型,今天跟园园一起来学习在这四大类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吧。表现性活动区表现性活动区是以幼儿已有经验为导向的,通过各种开放性材料的投放,为幼儿提供自我表现与表达的机会。幼儿在这类活动区中会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在表达意愿、展示能力、充分体现自己天性和潜力的过程中进行各种创造性活动。这类活动区具体包括以下几种。装扮区装扮区是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主要场所。我们知道,角色游戏是幼儿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活动,其主题和情节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所以,在该区域应当依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创设环境和投放材料。创设的环境和投放的材料与幼儿的生活经验越接近,幼儿越能充分表现他们对生活的印象,巩固对生活事件的理解,游戏情节的展开水平也就越高。吸引孩子到装扮区进行角色游戏的两大要素是主题情景和模拟物。装扮区预设的情景必须是幼儿熟悉的,比如所有幼儿都会经历的生活环境是家庭、医院、超市等,布置主题标识并加上与主题相应的模拟物,如餐具、听诊器、收银机等,就能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每个幼儿的生活经验又是有差异的,具体经历的事件和生活印象也是很不相同的。因此,要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必须投放替代物,以便给幼儿留下自我表现的空间,使幼儿通过“以物代物”表现更多教师预设以外的主题,展开更加丰富的情节。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对替代物的自发使用频率和使用质量是衡量幼儿角色游戏水平高低的标志,因为它预示着幼儿表征思维的发展和行为目的性的增强以及创造力的发挥。可见,装扮区是幼儿最能自由表达意愿以及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活动区域,但这要有一个前提,即教师创设的环境足以使他们自由表现。由此,他们对生活常规的认识、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对情感的宣泄和补偿以及叙事能力的发展,都将得到实现。表演区在表演区可以开展两类幼儿十分喜爱的活动:一类是表现故事情节的,另一类是表现已经学会的歌舞的。“表演”和“表演游戏”的区别在于“表演”是幼儿按照导演(教师)的要求,严格按照剧本的台词展开剧情的,每次再现时,台词和动作基本一样;而“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理解,通过想象自由、创造性地即兴再现作品。作为活动区活动出现的幼儿表演主要还是属于表演游戏。以故事情节展开的表演游戏虽然也是以扮演角色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但它与角色游戏是有区别的,它创造性地反映文艺作品中的故事情节,而不是现实生活经验。幼儿熟悉而有趣的作品容易引发幼儿对故事表演游戏的兴趣。以歌舞形式展开的表演游戏与舞台上的正式表演不同,它是幼儿对音乐活动中已经学会的歌曲和舞蹈的自发性再现。幼儿可以根据歌曲的节奏即兴创编动作,所以是幼儿的一种自娱自乐。幼儿熟悉的歌曲越多,越容易引发歌舞表演游戏。由于故事表演游戏和歌舞表演游戏都具有表现的特点,表演的空间条件和物质条件不同,所以这两类游戏往往是分开设置的。就故事表演游戏而言,由幼儿装扮角色时,需要的主要道具是故事中角色的形象头饰或面具等,或者根本不用道具,仅以角色的对话和动作来表现。幼儿通过手偶、指偶、木偶来表现故事中的角色时,需要一个简单的小舞台架。就歌舞表演游戏而言,幼儿只是自娱自乐时除了需要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外,有时需要一些表演服装和装点性的服饰、头饰,还可以有一面立镜。但无论是哪种表演游戏,都必须投放替代物,比如纱巾、飘带、床单、被面及其他废旧物品等,因为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替代物来进行表演游戏,也是体现幼儿游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