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4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1.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这说明秦汉新爵制()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军功爵制度的影响。“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说明军功爵制度有利于官僚队伍的壮大,促使官僚政治更加巩固,故选B。A项片面,只适合一个阶层,排除;C项应为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与材料选官制度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单向流动即各阶层的进身(向上流动),故D项错误。2.(2020·德州高三测试,3)汉初察举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这一制度的实施()A.推动了贵族政治彻底终结B.有助于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官员C.使得地方政府完全控制了用人权D.保证了官员队伍廉洁高效【答案】B【解析】“考察”“试用考核”后再任命,这样选拔的官员才有真才实学,能够胜任,故B项正确。“彻底终结”说法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完全控制”的结论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C项;D项结论从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3.(2019·昆明高三测试,26)唐代士族、寒族登科对比表科目年代出身618至649650至683684至709710至732733至755756至779780至805806至826827至846847至873874至906合计进士士族31434322337457213112870589寒族25211971115211849132此表反映出()A.科举考试选拔程序不公B.世家大族仍有巨大优势C.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重D.科举成为选官主要途径【答案】B【解析】从唐代士族、寒族登科对比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士族进士人数远远高于寒族,这说明唐代世家大族在经济、教育文化等各方面遥遥领先于寒族,故选B项。4.(2019·博雅闻道高三第二次联合质量测评,5)唐代初期“门第”等级与魏晋时期有了很大的差别。自唐太宗在修《氏族谱》时规定“不须论数世之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等级”后,“门第”等级逐渐以官品高下取代了士庶之分。这一变化()A.反映了封建等级观念的淡化B.进一步削弱了门阀士族势力C.为庶民参与政治提供了机会D.客观上促进了科举制的确立【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等级的本质没有变化,故A项错误;“不须论数世之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等级”对过去传统的门阀士族势力有一定的打击作用,故B项正确;“不须论数世之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等级”没有体现庶民参与政治,故C项错误;“‘门第’等级逐渐以官品高下取代了士庶之分”与科举制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5.(2020·石家庄模拟,26)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朝廷通过授予“职”来体现文官的特殊地位,其多为进士出身,如太宗时期入龙图阁者,“一经此职,遂为名流”。据此可知宋代()A.国家机关行政效率提高B.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C.科举制度功能得以加强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答案】C【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在宋代,文官被朝廷授予“职”来显示其特殊地位,而文官大多为进士出身,说明通过科举考试来取得“职”的功能增强了,故选C项。6.(2019·“皖南八校”第一次联考,3)唐玄宗时规定,“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中央)官”;宋代有一条规定:“举非州县之职,则毋以台谏选焉。”由此可知,当时的高官选拔()A.强调对中央政令的服从B.注重出身和门第C.以官员的德和才为标准D.注重基层实践经验【答案】D【解析】题干没有提及高官对中央政令的态度问题,故A项错误;对于高官的出身和门第问题,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题干论述的是高官的选拔标准,但是不是以德和才为标准,故C项错误;通过题干可知,唐玄宗时期的高官必须有任州县官的经历,在宋代,高官必须从“州县之职”中产生,说明在唐朝和宋朝,中央高层的官吏必须有基层经历,故D项正确。7.(2019·山东潍坊一模)唐代前期的宰相中,科举出身者很少。唐玄宗开元元年到开元二十二年间,宰相中科举出身者有十八人,占这一时期宰相总数的三分之二。唐宪宗以后,进士在宰相和高级官员中更占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