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人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自以为自己听不到响声,人家也听不到,结果当场被发现。这则寓言对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有着积极的意义。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实实,不可自作聪明。2、会认“铛”字,会写“盗”“铛”“零”;掌握“掩耳盗铃”“铃铛”“丁零丁零”等词语。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实实,不可自作聪明。教学难点:会认“铛”字,会写“盗”“铛”“零”;掌握“掩耳盗铃”“铃铛”“丁零丁零”等词语。课时划分:1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指名说)2、寓言有什么特点?(出示课件:寓言是通过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的一种文章。)3、接着揭示课题《掩耳盗铃》板书课题,叫生与师一起书写“盗”字,;让生读题并要读出重音,理解“掩”“盗”的意思,并说说课题的意思。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说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个故事的呢?学习第一自然段。1)学生读本段,你从本段中知道了什么?板书:想偷铃铛2、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1)这个人很想偷铃铛,他明明知道什么?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用笔在旁边做上标注。2)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趁机板书:明明知道只要……就……掩住耳朵偷被人发觉3)据学生的汇报学习:①出示: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立刻被人发觉。A、指导学生理解“明明知道”和本句话的意思,用“只要……就……”说话;B、指导学生朗读本句话。②他是怎么想的?出示:可是他想:“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A、生自读本句,说说本句的意思。B、把这句话换一种说法(改为陈述句),并和原句比较看看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C、指导学生朗读本句,特别要注意是想的,该怎样读?一定要有层次性。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③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④学生自读二、三段,说说你觉得偷铃铛的人是个怎样的人?从这个人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出示寓意让生读。板书:自作聪明自食其果在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类似“掩耳盗铃”的事。让生小组讨论,再在全班汇报。三、课文的结尾令人深思,他被发现后会有怎样的下场,请展开丰富的想象,给故事编个结尾(小组合作)。四、作业1、抄写生字。2、编写结尾。3、把这个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