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学设计张溪镇白联小学周君红教材分析《桂花雨》是一篇构思大气、意蕴丰富、语言质朴的回忆性借物抒情散文。作者并未像一般的回忆性文章那样,按“现实——回忆——现实”的思路来结构文章,而是以“身在台湾而心在儿时故乡”的时空交错技巧来叙事抒情。整篇文章给人的感觉就是,作者完全融入了对故乡、对桂花的深情怀念中。字里行间,桂花香气弥漫,故乡如影随形,“真叫我魂牵梦萦”。作者借桂花来抒发的感情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元的:有对桂花本身质朴无华、默默奉献精神的赞美;有对家乡人和年丰、四邻友好生活的热爱;有对父母的尊敬、赞美和热爱;有对童年快乐生活的眷恋和热爱等。这么丰富多元的情感不是零散的,而是集中的。集中地体现在作者对桂花的思念和热爱上,体现在作者童年摇桂花,桂花飘落如雨的精彩描写上,这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文章的语言质朴淡雅,一如桂花,散发着浓浓的思乡怀旧情韵,读后让人回味绵长。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3、情感目标:⑴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⑵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或者回忆自己的儿时趣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教学过程:一、联系上文,激发情感学习了上课《梅花魂》,透过一位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唐诗宋词的喜爱,尤其是对一幅墨梅图的分外爱惜,以及对孩子的谆谆教诲和殷殷期盼,深深激起了我们的爱国之情。下面,老师带来了王维的一首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里面也提到了梅花,它表现的又是怎样一种感情呢(出示诗歌)1学生自由吟诵诗歌,交流体会小结:诗人漂泊他乡,通过心系家乡窗前的梅花,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而在不少文章中,通过对某样事物的描写同样能传达人物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桂花雨》,聪明的同学们一定猜出了课文主要写的是——桂花,那它又表达了什么感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结合所学课文和已有的知识积累,迁移学习方法,自主阅读,自行体会,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二、初读课文,体会情感学生带着阅读任务,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借桂花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并划出有关词句。反馈交流:⒈“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⒉“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⒊“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⒋“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从这些句子,体会到课文表现了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精彩的课文是生活的缩写。对它的直接造访和叩问就是一种极大的幸福。学生直奔课文的思想情感,整体把握了课文的主旨。]三、赏析课文,领悟写法⒈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并把自己思考的结果与小组的同学交流,听听小组同学的意见,如果意见不相同,互相讨论讨论。交流:理解全文内容可分为三部分,主要写了“摇花乐”这件事。⑴第一部分介绍桂花开放的时间,描写桂花树的样子。“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这句话说明桂花树样子很一般。)“不开花时,只是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也得仔细地从树丛里寻找那些细小的花。”(这句话描写了桂花树的叶子和花朵,表明桂花并不鲜艳,也不够明显。可是,就是这种普普通通的树,不显眼的小花,它的香气却“真是迷人”。)⑵第二部分具体地回忆了家乡院子里桂花开放的情形,细致地描写了“我”和母亲摇桂花的情景。这一段文字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