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正比例授课时间:第节一、教学内容分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比和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正、反比例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中学数学和物理、化学打下基础。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概念比较抽象,学习难度比较大,可以说是第十二册教学内容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初步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经历正比例的意义的学习过程,体验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体验发现知识的快乐,培养创新精神。三、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知道两种量变化的规律。教学难点:根据正比例的特征,正确判断正比例关系。四、学情分析:本节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学生对于比和比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有了一地的探究能力,所以学生能在小组内通过合作交流探究出成正比例的量的关系。五、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能提出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从中体验成功,感受数学的实际价值。六、课时安排:1七、课时类型:新授八、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以旧引新.我们已学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你还记得吗?写出下面等量关系式1.已知圆柱的体积和高,怎样求底面积?()2.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3.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4.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己看课本,对照39页上图,完成下表。学习例1。观察上表,回答下列问题:(1)杯中水的体积是怎样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的?(2)写出表中相对应体积和高度的比,并求出它们的比值,观察比值有什么特点。高度/厘米24681012体积/立方厘米50100150200250300底面积/平方厘米(3)表中相对应的体积和高度的比的比值是(),这个比值表示的是圆柱体杯子的()。比值一定也就是圆柱体的底面积一定。写出数量关系式是:()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是:师提示: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叫做“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个表中()和()是相关联的量。(4)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两种()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如果这两种量中()的两个数的()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5)如果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比值,比值一定,则正比例关系式可以怎样表示。()(6)再举一个例子用相关联的两个量说明正比例关系。(学生质疑)今天的学习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三)当堂反馈,强化训练.一、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填“是”或“不是”)。1.每袋面粉的质量一定,面粉的总质量和袋数。()2.工厂每小时生产零件数一定,生产时间和生产零件总数。()3.汽车的速度一定,所以时间和所行路程。()4.小华跳高的高度和她的身高。()5.小刚的体重和身高。()二、选择题1.甲数的1/5与乙数的2/15相等,甲数与乙数()。A.成正比例B.不成比例C.无关系2.成正比例的两种量在变化过程中,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A.也缩小B.反而扩大C.不变(四)、拓展延伸,预习导航.判断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1.《小学生作文》的单价一定,总价和订阅的数量。2.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3.小麦每公顷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4.每天读书的页数一定,总页数和需要的天数。课后拓展思考:明明三岁时体重12千克,十一岁时体重44千克。于是小张就说:“明明的体重和身高成正比例。”你认为小张的说法对吗?为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举例说明(五):板书设计.成正比例的量1、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方向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