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伯牙绝弦》学情分析:《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学阶段所学的第二篇古文,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从文字上看,又是比较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章。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知识目标: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揭题课题老师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这就是有名的古筝曲《高山流水》。在这个好听的音乐背后,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将要学习这个故事《伯牙绝弦》。学生跟老师一起板书:伯牙绝弦注意指导“弦”的读音,与学生交流伯牙资料。“弦”就是琴弦,“绝”就是断绝,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伯牙既然是春秋时期楚国有名的宫廷乐师,他一定会把自己的琴视为心爱之物,那他为什么要把琴弦挑断呢?二、初读课文,品味韵味出示课件:【读课文,注意停顿: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1.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2.师范读,生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指导读好: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三、品词析句,研读文本,初悟绝弦1.品“善”师: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课文中的主人公分别是——是伯牙和钟子期,师板书:(伯牙子期)两个人各有什么特点?谁来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抓住“善、鼓”理解。2、品“志”“善哉”(1)文中那句话具体写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2)你是怎么从这句话中看出伯牙善鼓琴?(伯牙志在高山,就能弹奏出高山;志在流水,就能弹奏出流水来)“志”怎么理解?(想)伯牙想到哪就能弹到哪,想到什么,就能弹出什么,可见善鼓之名果然名不虚传啊!(3)你是从哪看出子期善听的?(……)哪个词说明山高?(峨峨兮)“兮”也是语气词,相当于“啊”,高高啊,意思就是说山非常高,可以说是巍峨挺拔,你能不能通过读表现出来?……【课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中“善”怎么理解?(太好了、太妙了……)这个“善”和第一句中的“善”意思一样吗?(不一样)这就是文言文中的一字多义谁能把那种太好了、妙极了的赞美之情读出来!【课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从哪个词看出江河浩大无边?(洋洋兮)你能把江河的浩的无边读出来吗?【课件: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3、品“所念”“必得之”(1)想象善鼓的伯牙,还会志在什么地方呢?善听的子期,又会怎样赞叹呢?引导学生理解伯牙志在潇潇细雨、皎皎明月、徐徐清风、皑皑白雪……善听的子期又会怎样赞叹呢?出示课件:[仿句练习](2)不管伯牙志在哪里,善听的子期都能从他的琴声里明月他的所想,这就是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师板书:所念必得这就是知音啊!板书:知音再想想,善听的子期听懂的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吗?还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心声、情怀、志向、苦恼、快乐……)这就是心心相印、心有灵犀,这就是知心人。板画心图案。(3)在遇到钟子期前,伯牙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