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药商品学第一章中药商品学的定义及任务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防病治病,康复保健的传统药物商品。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中药商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防病治病、康复保健的传统药物商品。中药商品学:研究中药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经营与管理规律的一门应用学科。商业: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行业。商业三大要素:商人、商品、物资技术设备。使用价值:可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交换价值: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相互交换量的比例关系。商标:商品标志,表明特征的符号,用文字、符号图形或其组合构成,商标注册后受法律保护。注册商标:为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依法核准注册的商标,受法律保护。中药商品的特点:中药商品除具有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外,还具有:质量即生命的特点;来源复杂,品种繁多,“道地”特点;经营特点:取决于临床需要;生产特点:中药材属农副产品,中成药中药饮片配方颗粒和中药提取物为制药企业工业化生产。中药商品学的任务:>研究和制定中药商品的质量管理标准,保证中药商品质量;>鉴别中药商品的真伪及优劣,保证中药商品安全有效;>研究和掌握中药商品的流通和管理规律,构建现代中药商品体系;>研究和掌握国内外中药市场的动态及信息,积极推进现代中药商品贸易。第二章中药商品学的历史及发展一、中药商品的发展历史(各个时期的贡献)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重视中药商品等级的研究柏子仁分三等;开始重视中药商品价格的研究;已有专营中药的商人;开始重视商品品质研究。《后汉书》记载了韦彪、张楷等有名的采药、卖药之人。第一部中药商品学专著《范子计然》有了药价、等级之分。载药钟。晋唐时期经营的品种及数量不断扩大,《唐本草》载种;已重视中药商品的道地研究;加强了中药商品的对外交流,引进了外来药物:阿魏、龙脑、安息香。宋元时期宋朝兴起“太医局卖药所”是我国官办的第一个中药经营机构,在全国陆续推广,形成了庞大的官营中药工商体系;出现专事经营川广道地药材的“川广生药市”一最早道地药材批发市场;官药局颁布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可视为当时中成药配制的国家标准;广州设置“市舶司”统管海外的贸易机构明清时期扩大对外交流及进口药物品种进一步研究了药材及道地的关系,及中药商品采收与品质的关系著名店铺相继成立,如同仁堂、万锦堂等;出现区域性、垄断性的“十三邦”全国性高级药材集散市场,百泉、樟树等在明初初具规模,清代后期达盛世。现代对中药商品的产、供、销、存及质量进行了统一管理和经营。年后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先后成立中药材公司(药厂)、中药经营管理机构及药检所。并有关专著的出版。中国道地药材之父一胡世林我国丰富的中药资源第三次全国普查:种第三章中药商品学的管理与经营管理:对中药商业企业管理者在一定经营方式下,以一定规律、原则、程序及方法,对中药商品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以最低消耗环旭最佳经济效益的管理活动。经营:购、销、运、存,保证市场供应以获取利润。中药商品学经营的主要环节收购、销售、调运和贮存种有毒中药:砒石(红砒、白砒)、砒霜、水银、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青娘虫、红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闹羊花、雪上一支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雄黄。一、中药商品市场市场:(广义)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狭义)商品交换的具体场所国内市场东汉一韩康一在长安街卖药达三十多年;三国一江西“樟树镇”建立了“药圩”,中国早期药材市场雏形;南宋一生药铺、熟药铺;川广生药铺;明清一四大药市成型;河北安国,河南禹县和百泉,江西樟树,安徽亳州祁洲十三邦一药邦为地方药材行业借同乡或同行联合起来的团体,带有明显竞争和垄断资本性质。经整顿,年国家仅批准保留了家中药材专业市场:河北安国、安徽亳州、山东舜王城、哈尔滨三棵树、河边蕲春、江西樟树、广州清平、广东普宁、成都荷花池、湖南廉桥、河南禹州、西安万寿北路、广西玉林、重庆解放西路、昆明菊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