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六国论》群文阅读教学目标文化素养目标了解史论的基本写法,体会史论选材典型、论证周密的说理特点。审美素养目标体会多重历史观,感受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教学内容活动设计■【复习提问】师:温故方能知新。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课文内容吧。请同学们完成这些理解性默写。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的精辟论点。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结尾指出“”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多媒体呈现《六国论》理解性默写题。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明确: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③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④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重点探究】四家论六国,史外看世界一一苏洵、苏辙、苏轼《六国论》及《阿房宫赋》对比阅读■【任务导引】师:关于秦与六国的是是非非,历史上很多人都加以论述,分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北宋苏洵的《六国论》。点出易错字:赂、嬴、荆、卿。板书《六国论》多媒体呈现四学生思考问题■【任务设计】A微任务活动一理清思路学习论证手法师: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是作者的一个主要观点。你们读过全文,看出作者写作的结构安排了吗?生:整个文章分谈史和论今两大部分。针对评论六国这个事情上来看,作者是安排了总分的写法。先是总说灭亡原因一一“弊在赂秦”,接着从两大方面进行论述:一是赂秦者“以地事秦”,最终导致灭亡;二是不赂秦者因为其他自身原因而最终失去了和秦抗衡的机会。生:我补充一下,第一段的总起段里其实也是总分关系,先总说“弊在赂秦”,再分说“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方面。师:我看到作者在写赂秦者这一部分的时候层次也特别鲜明,先是四组对比:第一是“秦以攻取之外”与“战胜而得”之间的比较。二是“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之间的比较。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固不在战矣”,暗含着的意思就是都不是靠打仗得到或者失去的。第三组对比是六国的先祖父与子孙之间的比较,这是个古今对比,写出对土地的珍惜与不珍惜。第四组对比是“暴秦之欲无厌”与“诸侯之地有限”之间的对比,最后作者以一句古语作为小结,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其实六国败就败在“以地事秦”上了。生:老师,关于“不赂秦者”这一部分作者的写作思路更加清晰,我为大家说一下。这一部分我觉得用了分总和正反对比两种写作方法,先分别说齐、燕、赵三国的灭亡原因,最后总结;先谈的是史实,后作的是假设,假如“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生:老师,这一部分假设的三种条件如果成立,作者认为与秦国相抗衡或未易量,是不是和前文有所矛盾呢?前面不是说不赂者以赂者丧吗?怎么又成了自身的过错了呢?师: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大家思考一下,看看怎么解读?生:其实作者已经说了,“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这就说明他们的灭亡还是和割地赂秦有关。多媒体再次呈生:齐国“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其实就是事秦之心,和割地赂秦也没啥区别,它挺到了最后,但是已经无法和实力超强的秦对抗了,算是自作自受。师:很好,经过我们同学的分析,这篇文章的脉络已经基本清晰了。苏洵的文章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的风格可见一斑,难怪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这篇文章中他的这种风格是否有所体现呢?生:苏洵写作这篇文章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我们历史课上学过,北宋政治腐败,军事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强敌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师:说得好,“文章合为时而著”,苏洵的这篇文章,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