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其所见愈奇——古典诗歌《望江南》深层理解的教学尝试湖北省广水市余店镇初级中学杨春晖联系电话:13135733987QQ信箱:736811481@qq.com一、问题的提出关于古诗的教学,通常的做法是简介作者,解释诗歌意思,背诵诗歌,拓展延伸一下,对诗歌的理解处于表层理解,学生对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的凝练美体会不到,鉴赏流于形式,学生学古诗索然无味。我想,古诗就这样教吗,学生这样学能体会到诗歌的内在美吗?理解性教学倡导“教师为理解而教,学生为理解而学”,“与分析课文内容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转变到学习语言,在“得言”过程中“得意”。所以我认为古诗的教学应深入到诗歌内部,挖掘出诗歌的内在意蕴,透过含蓄凝练的诗歌语言领会诗歌的意蕴,从而达到深层理解。前不久,正赶上广水市教研室举行初中古典诗歌讲课大比武,我报了名,尝试着用深层理解的理论上一课。我选定九年级上册《望江南》一课作为课例。二、设计思路理解性教学是以问题为“导向”来促进教学的,以引导性问题引领学生思维,以核心问题作为理解的支撑点,以探究性问题促进深度理解。我想,九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读诗能力,怎样设计才能达到深度理解,既不让学生浅尝辄止,也不让学生畏难?我就从作者入手,通过鉴赏诗歌,引导学生联想,还原诗歌描写的画面,进而体会诗歌蕴含的意境美。为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学会欣赏这首词,并能借助词中描写联想诗词画面,进而体会诗歌跳跃性特点。2体会词人含蓄、细腻的心理描写,领会词人写作背后放纵的文人个性及消极的人生态度。至于词的相关知识不作重点,重难点放在鉴赏诗歌,联想画面上。为实现这一目标,我设计的引导性问题是:这首词是怎样表现女子盼望心上人归来情景的通过抓关键词“独”、“脉脉”、“悠悠”、“肠断”,赏析词人含蓄、细腻的心理描写进而归纳出从时间上、行动上、心情上三方面来表现这位女子的失望和怅惘情怀。为达到深层理解,我决定从以下几点突破:一、设计“男词人是如何写出女子细腻情感的”这个探究性问题;二、要求学生看课本插图,联想画面,既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改写能力,又让学生明白诗歌跳跃性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挖掘教材,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利用;三、在拓展延伸环节,我选取作者另一首意境相似的词《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比较阅读,加深理解;四、课后作业,我要求学生把课本插图配上解说性文字,我没说成改写成叙事性散文,这样做更直接,指向更明确,实属异曲同工。在课的切入上,我以琼瑶的词导入,引用《还珠格格》里紫薇向皇上弹的词“梦也渺渺,水也渺渺,山水迢迢,路遥遥,盼过昨宵,又盼今朝,盼来盼去魂也消。”我没有播放这节视频,因为这是非纯语文的教法,况且我要的只是“盼郎归”的主题。至于作者介绍,我没有一次性呈现,而是分两次介绍,且第二次介绍作者的性格又与探究性问题相关,这正如认识一个人,由表及里,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三、教学实录1、鉴赏诗歌环节讨论一:读完这首词,你对词中哪一句感受最深?说出你的体会。在讨论完毕、交流时,大多数学生对“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感受较深,但也仅限于望穿秋水,看到许多船驶过,不见夫君的船只,一直到夕阳西下。与课前预测相符。我便继续追问,这两句中哪些词运用了修辞,很好地表达了思妇此时的心绪?经过一番讨论,学生终于答出“脉脉,双关,拟人,既写江面黄昏安静,阳光微弱,又指女子黄昏静默企盼、含情脉脉的样子。”“悠悠,叠词,又指女子忧思‘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终于松了一口气。但是“独”和“肠断”仍没有学生关注,我启发学生:“独”字写出了女子的什么?“肠断”与我们学过的哪一句诗相近?学生讨论后,终于答出:“独”字写出了女子的痴情和坚持,“肠断”直抒胸臆,肝肠寸断,与“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鉴赏完诗歌后,我要求学生归纳出诗歌的鉴赏方法。学生有答从动作、心理入手的,有答运用什么手法的,有答从词推断词义的,就是不答联想、想象,而这是鉴赏诗歌的关键。正在我焦急万分的时候,学生冯陈冰说:“我认为鉴赏诗歌要把自己放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