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止血与凝血功能的检查一、出血时间(BT)测定意义出血时间延长见于:1.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如坏血病、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性假血友病(vonWillebrand病)。2.血小板数量异常:如各种原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增多症。3.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病、血小板无力症。4.其他:如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原发性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等。二、阿司匹林耐量试验意义本试验是诊断血管性假血友病的重要方法,因该病的轻型患者出血时间可仍正常,但服阿司匹林后出血时间可见延长。三、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意义新出血点超过10个为阳性,表示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可见于以下情况:1.毛细血管壁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坏血病、感染性血管性紫癜。2.血小板数量减少: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血小板功能缺陷性疾病:如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病、药物和某些疾病引起血小板获得性功能缺陷等。四、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测定意义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减低见于:血管性假血友病、血友病携带者。2.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增高见于:⑴血管内皮损伤,如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⑵高凝状态疾病,如肾病综合征、妊娠高血压、尿毒症等;⑶其他如大手术后、糖尿病、高脂血症、DIC等。五、6-酮-前列腺素F1a(PGF1a)测定意义6-酮-前列腺素减低见于:1.先天性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缺陷性疾病或口服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后;2.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冠心病、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形成、糖尿病、肾小球病变、外周血管血栓形成等。第二节:血小板功能检查一、血小板粘附功能(PAd)测定意义血小板粘附功能减低见于:1.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2.血管性假性血友病;3.尿毒症、严重的肝脏疾病;4.长时期应用阿司匹林、保泰松等降低血小板粘附的药物等。粘附功能增高见于高凝状态与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糖尿病、静脉血栓等。二、血小板聚集功能(PAg)测定意义1.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继发于尿毒症、肝脏病)、骨髓增生综合征,异常蛋白血症2.血小板聚集功能增高见于;高凝状态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炎、肾病综合征、血栓形成、高脂蛋白血症、外科大手术后等。三、血块退缩(RT)试验意义1.血块退缩不良或血块退缩率<40%,见于:⑴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⑵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⑶纤维蛋白原或凝血酶原减低;⑷原发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2.血块过度收缩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XⅢ因子缺乏症及严重贫血等。四、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PF3A)测定意义PF3有效性减低见于:先天性血小板病、血小板无力症、尿毒症、肝脏病、异常蛋白血症、骨髓增生综合征、纤维蛋白溶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某些药物的影响。五、血小板β-球蛋白(β-TC)和血小板第4因子(PF4)测定意义增高表明血小板被激活及释放反应亢进,见于:1.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血管和周围血管病变、DIC、糖尿病、高脂血症、妊娠高血压等;2.其他,如恶性肿瘤、尿毒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六、血栓烷素B2(TXB2)测定意义1.TXB2增高见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血栓性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恶性肿瘤等。2.TXB2减低见于:先天性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障碍性疾病或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后。七、血小板相关抗体测定意义1.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80%以上PAIgG增高明显,如同时测定PAIgM、PAIgA,则阳性率更高。经皮质激素治疗有效者,PAIgG下降,复发时增高,可用于观察病情及疗效的估计。2.某些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慢性活动性肝炎、多次接受输血者等,PAIg也会增高。第三节:凝血功能检查一、凝血时间(CT)测定意义1.凝血时间(玻璃试管法)延长,见于:⑴血友病患者血小板因子Ⅷ、Ⅸ、Ⅺ显著减少和血管性假血友病;⑵严重的凝血酶原减少,如肝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等;⑶严重的纤维蛋白原减少,如肝病、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⑷应用抗凝剂,如肝素、双香豆素等;⑸纤溶亢进,如DIC、原发性纤溶等。2.凝血时间缩短,见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