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土壤》教学设计查字典地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地理《土壤》教学设计,以下就是全部预览,欢迎大家阅读学习。一、三维目标1、了解土壤的肥力特征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特别是其与农业的关系。2、了解土壤的组成。3、了解生物在土壤肥力形成中的作用及人类活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4、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5、树立对土壤资源和环境的合理利用及保护的观念二、教学重点1、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形成。2、人类活动与土壤的关系。三、教学难点土壤的形成过程四、教学方法1、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土壤标本以及联系平时生活经验,认识土壤的肥力特性。2、充分运用示意图,说明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联系旧有知识,认识生物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具准备投影片、挂图、土壤标本七、教学流程〔导入新课〕过年的时候,当我们走进农家小院,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副对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横批是“土府中央”。这是来敬奉谁的呢?(学生异口同声)土地爷。那么,为什么人们对土地如此敬奉呢?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讲授新课]3.7土壤[教师提问]大家对于土壤并不陌生,同学们在哪儿见过土壤?[学生回答]在花园里,在田地里,在花盆里等等。[教师提问]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学校操场上的土是不是土壤?[学生讨论]1、不是,因为它太硬,土壤应该是疏松的。2、因为它不能生长农作物。[教师启发]大家判断的是否正确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应该首先知道什么是土壤?(学生讨论)略[教师强调]具有肥力是土壤特有的本质属性,所以普通土地与土壤的区别就是有没有肥力特性。如果没肥力特性,尽管在地表而且疏松也不是土壤。[读书第83页图3.46及小字]加深对土壤概念理解。[教师引导]有的同学认为土壤肥力就是土壤能否提供有机质,土壤肥力的高低只取决于能提供多少有机质。所以只要给土壤施肥,土壤肥力就会提高,这种认识对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略[教师归纳]土壤有无肥力,要看其能否供应和调节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水、肥、气、热四个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2、关于土壤与农业的关系(学生讨论)略[教师归纳]土壤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农业生产,首先是绿色植物的生产,是以土壤为物质基础的。其次,人们饲养动物,也必须以植物为饲料。所以说,没有土壤也就没有农业。3、关于土壤的组成[展示沙质及粘土的标本]让学生观察土壤标本,注意:(1)用手测、目测土壤标本,感觉土壤颗粒大小,干温状况;(2)用沙质土和粘土对比,颗粒大小及颗粒之间的胶粘、连接状况。[教师归纳]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其中既有无机物,又有有机物;并且固、液、气三相俱全。正是这种特殊的组成,决定了土壤具有肥力的特征。[学生分组讨论]土壤中矿物质、有机质、空气、水分的来源以及它们对土壤肥力各产生什么影响。[教师归纳]矿物质来源于成土母质,提供无机养分元素,如钾、磷、钙、镁等。有机质来源于土壤中的生物残体,提供氮素及二氧化碳。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通常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土壤水分和空气都贮存于土壤孔隙中,受气候等外界因素影响而此消彼长。同时水、气的变化也影响土壤的热量。[读第84页图3.48]了解理想土壤的成份体积比例。4、关于土壤的形成[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读课文第84页—第85页,思考以下问题:(1)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经历哪几种主要阶段?(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2)成土过程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一些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成土母质上开始着生)(3)原始土壤与成土母质的主要区别在哪里?是怎样出现这种差异的?(土壤肥力增加,生物的作用)(4)成熟土壤与原始土壤的主要区别在哪里?是如何实现的?(土壤中的有机质出现并增加,土壤颗粒发生团聚,土层变深厚,形成一定肥力。高等植物的作用)(5)在土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机质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主要是哪个因素在起作用?(生物)(6)为什么无机养分元素钙、磷、钾、镁在土壤表层富集?而铝、铁等元素会淋失?(生物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