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祝福创作背景及时代意义《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状。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的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二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国妇女则是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以推进民主新文化的进程。《彷徨》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小说的情节小说情节的作用:揭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段语言、肖像、行为、心理描写;环境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小说的环境1、自然环境:交代人物活动时间、地点、景物,起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的作用。2、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1.知识与能力:(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理解本文第一人称和倒叙手法的作用。(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2.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能力,能对经典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2)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教学目标1.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顺序把全文分为六部分。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情节提纲•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情节———内容———顺序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祥林嫂凄然死去祥林嫂初到鲁镇祥林嫂被迫改嫁祥林嫂再到鲁镇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思考:思考:1.1.祥林嫂的三次外貌都有什么变化?祥林嫂的三次外貌都有什么变化?2.2.语言描写。语言描写。3.3.动作描写。动作描写。4.4.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祥林嫂人物形象祥林嫂人物形象初到鲁镇再来鲁镇临死之前脸色精神状态衣着饰物眼睛两颊脸色青黄脸色青黄两颊却还是红的顺着眼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口角边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两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有泪痕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袄月白背心眼光已没有先前那样精神黄中带黑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活物手拄竹竿下端已经开裂手提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木刻似的,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脸上瘦削不堪,头发全白语言描写对话特点与我对话灵魂的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行动描写行动特点反对再嫁逃、撞怕被分身捐(门槛)怀疑灵魂问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人。有一定的反抗性细节描写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只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聚焦镜头,由大及小,由远及近。碗是破的,表明她很穷;碗中是空的,表明她即便是乞丐,也活得不如意;竹竿比她还长,下端开了裂,表明其狼狈不堪、身心疲惫、一无所有。人物形象——祥林嫂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