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爱莲说》教案《爱莲说》教案汇编十篇作为一名教职工,经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精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当怎么写?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爱莲说》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爱莲说》教案篇1教学目标第1页共113页1、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疏通文言语句,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2、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争论的结合。3、了解本文对比烘托的写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4、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洁品行的追求。学法点悟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第2页共113页惊羡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篇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行,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整体感知“说”,古代文体之一,既可以说明、记叙事物,又可以发表争论的文体,它与“论”无大异,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行多得的传世佳作作者给予“莲”高洁的品行,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荣利、明哲保身的操守和感情。第3页共113页疑难解析质疑: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解惑: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看法。质疑: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看法。解惑: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同流合污的生活看法。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质疑:“我”爱莲花什么呢?第4页共113页解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质疑:文章其次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方象征哪三种人?解惑:菊花比方象征隐士,牡丹比方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方象征君子。质疑:怎样理解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解惑:本文采纳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方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方君子第5页共113页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一句比方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一句比方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香远益清”比方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亭亭净植”一句比方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一句比方君子端庄重肃被人仰慕。语言揣摩1.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看法分别是什么?(提示: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看法。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第6页共113页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明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明哲保身的操守和感情。)2.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提示: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自命不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第7页共113页“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播。“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3.“陶后鲜有闻”一句中,“鲜”应当读iǎn,还是iān?(提示:“鲜”在这里应读“iǎn”意思是“少”的意思。)4.“香远益清”的“益”是什么意思?请你找一个成语,里面的“益”和这儿是意思相同的。(提示:“益”是“更加”的意思,“精益求精”的“益”是同第8页共113页样意思。)5.你怎样理解“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提示: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6.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