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基于教材的分析,按照新课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和“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要求,本文的教学拟从内容的把握到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进而通过感悟文章的表现形式,而达到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因而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1、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2、领悟语言的内涵,探究文章的艺术特色,培养自主探究和质疑的习惯与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和质疑,激发学生对文章感悟的动机。2、通过体验深化、仿写等环节,培养学生学会表达情感的能力。3、通过品读关键句,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提高对成长过程中正确对待师长的教育的认识。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揣摩人物性格及成长历程。难点:领悟语言的内涵,探究文章的艺术特色。3、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合作交流法、品读探究法、积累总结法4、学法指导:(1).从英子、爸爸的角度概括小说内容这一环节有一定难度,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足以完成,作如下提示——①同学们区别出写“眼前事”和“对往事的回忆”的段落,从写“眼前事”的段落中(文章第1、30—32、35—38、54—68段)概括“以英子为角度”的内容;从写“对往事的回忆”的段落中(文章第2—29、33—34、39—53段)概括“以爸爸为角度”的内容。②用“人物+事件”的思路逐一完成。(2)、体验深化、述说感受一环节学生有可能有难以启齿之态,故在此处我先以身示范,举几个例子启发学生、诱导学生、解除障碍、畅所欲言。二、教学过程教学板块之一:听一段故事(一).激情导入:1983年新春伊始的北京,人们相互传递着一个令人欢欣的消息:根据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城南旧事》,获得马尼拉第二届国际电影节金鹰奖!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大屏幕展示:听一段故事——《城南旧事》简介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省略的内容见《教师教学用书》)第1页共5页(背景音乐选用《城南旧事》片尾曲《送别》))(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走进林海音(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作者相关资料,师作简要概括总结。)2.指导学生积累字词肿胀叮嘱恐惧骊歌花圃3.整体感悟(1)标题初探屏幕出示问题:你在没有读文之前,看到标题产生了哪些感想与疑问?(此环节只要求学生有疑并存疑,以激发对文章感悟的动机。教师只在积极思考方面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读书。)(2)感知全文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疑问通读全文,读后交流自己疑问解决的情况,并且提出新的问题。(学生交流后给予适当的总结,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视具体情况告诉他们随着下面的学习,一部分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领会,课堂上没有领悟到的问题在课后再予以解决。)(3)引导感知速读课文,概括提炼:①从英子的角度概括小说内容。②从爸爸的角度概括小说内容。明确(接上,大屏幕展示):①从英子的角度可以这样概括:本文主要记叙了英子参加毕业典礼时由眼前的的事物引发的回忆②从爸爸的角度可以这样概括:本文主要记叙了爸爸病床上的叮嘱;爸爸在六年前因英子赖床不起而惩罚她;爸爸爱花的故事;爸爸叫英子闯练而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爸爸去世。2.深入情节,理清思路爸爸病床上的一席话中,有三句话照应后文提挈全文,想一想这三句话和文中的哪几件事相照应?(结合课后练习题一)研读课文,相互讨论,形成统一认识。大屏幕展示教学板块之二:说一些感受(一).说一说爸爸(大屏幕展示)1.探究人物形象——重点研读文章第2—29、33—34、39—53段,力求以与人物相关的事件及人物的言行举止为依据,说说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活动,教师相机点拨。最后大屏幕展示)父爱无言爸爸表面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爸爸善于教子,总是逼“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