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提升三不怕设问形式多,规范答题能解决——规避非选择题六大易误点易误点1善抓题干要点,问答对缝合榫——应对审题失误[明方法·迷途指津]易错原因:审题失误精准指导:全面审题,问与答对缝合榫一、审题要具备基本的知识背景,包括文学常识、语言知识,这样才能读懂题目里涉及的一些概念和古人对作家作品的评价。二、审题要全面,不要忽略每一个细节;要专注细心,逐字逐句,甚至咬文嚼字;要抓住关键词语,对可能引起误解的概念反复推敲。要弄清楚题目问的是什么,怎么问的。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做到问与答对缝合榫,准确无误。[学解题·触类旁通]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易错点击]第一步:审题。只有审清题干问的是什么,弄清要求我们答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答对题,答全题。如果审题出现失误,答题就会“驴唇不对马嘴”,痛失分数。本题有的考生将“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看成是“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于是有的答成前三联借景抒情,后一联直抒胸臆;有的答成第一、三、六句写动景,第二、四、五句写静景,动静结合,等等。“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是指景物本身的特点,“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则指描写方法或技巧的特点。别混淆了“描写的景物”和“景物描写”这两个概念,否则答题就会失误。第二步,审题要全面。本题两问,第一问是内容特点,第二问是思想情感。答案: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是清新幽静、超凡脱俗。蕴含了诗人造访道士不遇的惆怅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馈练·有效提升]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访中洲姚镛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相逢未暇论奇字[注],先向水边看白云。【注】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访者”形象?本诗中“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请结合全诗鉴赏分析。答: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概括能力和对手法的赏析能力。题干问的是: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访者”形象?本诗中“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请结合全诗鉴赏分析。如从诗句“相逢未暇论奇字,先向水边看白云”可知,诗人和友人相逢而没有时间谈论文字,却为眼前美妙的自然景观所陶醉,可以见得“访者”是一个热爱自然、怡情于性、率性坦直的人。第二问是对手法的考查,本诗中没有直接写被访者,而是通过描写访者及被访者生活环境的美丽和恬淡,侧面体现被访者的形象。答案:(1)“访者”是一个自然率性、格调高雅、充满情趣的清雅(隐逸)之士。①自然率性。从出访时间看,他访友不择晴日,而是踏雨而来,别样的率性。②格调高雅。从出访目的看,本是为了和好友探讨“奇字”,“论奇字”已算“无事忙”,非经世致用之务而完全出于志趣,可见其格调高雅。③充满情趣。从出访情形看,“访者”到来没来得及与友人交流就先急忙走向水边去看那雨中出岫的茫茫白云,可见其是充满情趣之人。(2)侧面烘托。诗人通过“访者”来访的目的以及对“被访者”居住环境的描写,如他傍水而居,门前种有修竹,旁有荷花池,清香四溢,从侧面烘托出了被访者高雅隐逸的形象。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虞美人秦观[注]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注】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第一问是问碧桃这一形象的特点,紧扣这两句中的“乱”“深”“可惜”“如画”“为谁开”可以概括出桃花美丽、生长环境恶劣、无人欣赏的特点。第二问是问这一物象的作用,秦观叹碧桃实则是寄寓自己“不为世所用”的身世之感,这一点借助注释也不难答出,作答时应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