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郯城三中高一语文苏武传2教案新人教版主备人李怀艳课型新授验收结果:合格/需完善时间2012年5月29日分管领导课时2第16周第2课时总第61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重点、难点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分析人物,总结手法1、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2、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4、教师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3、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参考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4、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1)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2)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5、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着。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三)课后思考:试评论苏武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组讨论、探究、总结)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二)学生总结文章塑人物的艺术手法。1、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2、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前面的总结中巳经谈及)3、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3、学生讨论、分析、总结(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小结(教学反思)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