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案(2)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学习《短歌行》,体味诗人“忧”而发奋、慷慨激昂的情绪。2.反复诵读,背诵全诗。[教学要点]一、导语设计身处动乱时代,壮志未酬,抱负不得伸展的文人常常会感叹人生的短暂。有的便随波逐流,不思进取,甚而有的归隐田园山林,消极避世。然而世上还真的有不惮于前驱、真的猛士的存在。他们珍惜岁月,发奋努力,拓展出了人生的一片新天地。试看,身处动乱时代的曹操是怎样奋发图强、拓展人生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名作《短歌行》。二、解题1.曹操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微毫州人),是三国时候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年二十举孝廉,以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后起兵伐董卓,复击灭袁术、袁绍。他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系列较为进步的措施,终于统一了北方。位至大将军、丞相,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曹操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乐府诗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启示。有《曹操集》传世。2.背景简介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三、整体感知诗歌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吟诵《短歌行》的相关片断。2.学生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语调,读出慷慨之情。3.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大意。教师巡回并进行相关点拔。4.学生思考并讨论诗歌的内容层次。明确:全诗可分四层:前八句为第一层,诗人慨叹人生有限,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次八句为第二层,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求才若渴的心情;再次八句为第三层,写对贤才的仰慕,想象贤士到来,畅叙情谊;最后八句为第四层,写贤才择主和自己希望搜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业的宏伟怀抱。四、具体研习重要诗句1.提问: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学生思考后,明确: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曹操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遇到不少挫折和失败。他深感奋斗中的艰难,也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理想尚未实现而忧愁,所以才有人生短暂之叹。但这一“叹”不是无所作为者、蹉跎岁月者、不思进取的消极之“叹”,而是一位渴望得到贤才帮助以实现建功立业雄心的英雄之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机、大干一番事业的中烈愿望,隐含着的仍然是积极昂扬的精神。2.提问: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明确:这四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和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史记·鲁周公世家》)的故事,来说明诗人自己一方面感到生命易尽,一方面则更加激励他及时建功立业的思想,渴望有更多的有才能的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用心爱心专心116号编辑五、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1.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把自己认为很有表达特色的句子画出来。2.品析所画出的句子并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自由发言。学生甲:引用成句,不露痕迹。“青青子衿”二句,引自《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悠悠”,忧思绵长的样子,形容想念不已。“悠悠我心”后面原有的诗句还有“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本意是传达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作者暗用这两句诗意,比喻热烈期待所求贤才的到来。“呦呦鹿鸣”四句,引自《小雅·鹿鸣》,本意是写宴会上主人殷勤待客的盛况。这里表示对贤才的竭诚欢迎。这些成句由于注入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显得古朴深沉,自然妥帖。学生乙:诗歌采用一连串的比兴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如“明明如月”二句,以明月不可掇停,喻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