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习高考真题,关注语文核心素养一、2018年高考命题特点与试题分析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考查的内容遵循《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进行命题,在总结以往命题经验的基础上,更加体现时代性,更加重视思想性,更加重视对学生素养与能力的考查。试题整体呈现出“稳中有变”的特点。(一)“稳”“稳”指高考内容稳定,各题型分值稳定,没有较大变化。(二)“变”试题在稳定中又呈现出几个新的变化:1.从分值上看,有细微调整例如,全国卷诗歌鉴赏题有变化,从2017年的一道“五选二”的选择题变为“四选一”的题目,分值从5分降为3分,主观题分值增加了1分,诗歌鉴赏总分变为10分,比2017年减少了2分。2.从阅读量来看,有所提升全国卷为8800字,全国卷为8250字,全国卷为7900字,平均为8300字,比2017年提高了几百字。3.从题型上看,部分题型发生較大变化(1)语言文字应用题一改2017年成语、病句和语言得体分开设题的命题特点,将成语、病句修改和句子衔接试题巧妙设置在一个语段当中,既强调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考查考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把以往连续几年设置的句子填充题改为启事、书信等文段的修改,变为指向现实的语文学习内容,引导考生关注语言的具体应用;还出现了以前从未考过的流程图,从看图写话转向对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2)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上,全国卷三套试题的选文由2017年的“两篇散文+一篇小说”的形式变为三篇小说。三篇小说的类型较为丰富,既有现代小说,又有当代小说;既有常规小说,又有回忆性小说、科幻小说等有创新写法的小说。(3)作文试题的变化也较为明显。其一,新材料作文又重新“杀”回高考,如以“幸存者偏差”为内容的全国卷的试题,立意较为宽泛,可写性较强,同时也能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对前几年审题立意限制较多的材料作文命题的一种改进性尝试。其二,全国卷“给2035年的18岁的学生写一封信”和全国卷以三个标语为内容的试题,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自我,并关注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这种与时俱进的作文命题,也是一个显著的变化。4.加强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题型和分值的变化属于显性、表象的变化,而2018年高考则是更加重视考查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能力、思维方法与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它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素养既包括知识,也包括能力,还包括思维。2018年高考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联系社会生活,突出实际应用。2018年全国卷语用题的一系列变化表明高考加强了对考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语感的考查。二是加大对思维的考查力度。2018年全国卷直接在赋分最多的作文题对考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进行考查;而语言运用的框图题则通过要求考生描述图形,考查其思维建模能力。三是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考查。2018年全国卷提高了默写分值,继续考查文化常识,重视汉语文化,加强对书面语准确表述、谦辞敬辞规范用法、文段语体风格一致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