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鹘与丝绸之路时间:2014.12.24.PM.3:00地点:甘肃省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主讲人:杨富学一、回鹘路:文明种子的播撒回鹘是今天新疆维吾尔族和甘肃裕固族的共同祖先,其先民可以追溯到汉代的丁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高车、敕勒、铁勒,唐代始称回纥。公元744年建国,788年其可汗上书唐朝,要求改名成为回鹘,“义取回旋轻捷如鹘也”(杨教授:回纥含有贬义,不建议再使用此名称—一波备注)。回鹘的壮大与安史之乱息息相关,安史之乱后,维系唐与西域的丝绸之路中断,不得不绕道回鹘,也就是唐太宗贞观年间开通的“参天可汗道”。参天可汗道为唐长安通漠北之道。647年,漠北铁勒诸部酋长尊太宗为“天可汗”,请求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一通道,称之为“参天可汗道”。参天可汗道大致沿秦时直道到达天德军,再至回鹘牙帐(即唐安北都护府,今哈拉和林),然后入伊州(今哈密),至高昌(今吐鲁番),通往西域。参天可汗道全程设68个驿站,由回鹘牙帐直达长安,成为北方草原诸部落聘使朝贡的通道。汉代光禄塞城障向西延伸,与居延泽城障连接形成通道。由居延海往西域可不走河西走廊,而是转入阿尔泰山南麓西行,抵达哈密、吐鲁番,是草原丝路的一部分。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中原安定时期基本走长安-凉州一线,被称为沙漠路或绿洲路,若遇战乱或不安定因素,即需绕道草原路。《新唐书.李德裕传》记载:“承平时向西,路自河西,陇右出玉门……自艰难以后,河陇陷吐蕃,若通安西、北庭须取回鹘路去”。当时回鹘路大体可分为南段和西段,南段从长安出发,经蒲关、太原、振武(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中受降城(约在内蒙古贾格尔庙旗附近),越阴山,经鹈鹕泉(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部)至回鹘牙帐斡耳朵八里。西段由回鹘牙帐沿杭爱山西北行,越阿尔泰山,循准格尔盆地东南而下,再折而天山北麓西去,达于北庭。据《元和郡县志》记载,途程全长三千里。△现位于蒙古国境内的回鹘牙帐城遗址(图片来自网络)回鹘路开通后,唐与西域的交通得到了恢复。贞元四年(公元788年),悟空由印度返国,即经由回鹘路而至长安。元代时,回鹘路还在继续使用,长春真人丘处机、耶律楚材、常德等人,皆经由回鹘路往来东西。回鹘路的开通,促进了回鹘社会经济的发展,安史之乱后,传统路线受阻,丝路北移,回鹘凭借地处要冲之优势,控制了东西方交通的命脉。在粟特人的帮助下,回鹘把从唐朝换回的丝绸大量运销中亚和欧洲,获取厚利△撒马尔罕壁画中的中国使团,手捧成捆丝绸与西方的接触,产生了最早的文字-回鹘文。回鹘文形成于8世纪中叶,是以粟特文字母为基础而创制的。遗憾的是,回鹘文在漠北回鹘汗国中行用的证据却甚为稀见,惟一的证据就是20世纪50年代于蒙古国乌布苏省图尔根苏木发现的回鹘文碑铭《乌兰浩木碑》。该碑的时代无法确定,仅知为840年回鹘迁徙之前的遗物,差强可证回鹘文在漠北回鹘汗国时代的使用。二、回鹘文化的催生与丝路霸主地位的确立840年,漠北回鹘汗国崩溃,部众西迁至西域及河西走廊一带。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中西交通的要道-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在回鹘未西迁之前,这里就是经济繁荣、贸易发达之地,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产供销体系,在东西方各种民族穿梭往来、不断迁徙流动的同时,各种风格的文化也在这里传播交流。回鹘人迁入这里后,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优良的文化传统,积极发展与周边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不仅与中原、西藏、西夏及东北的契丹、女真交往频繁,而且也与西方的波斯、印度、大秦保持着直接或间接的商业交往,进而取代其师粟特人而成为丝路贸易的主宰△位于吐鲁番的佛教石窟寺院(图片来源:新疆哲学社科网)《松漠纪闻》:回鹘尤能别珍宝,番汉为市者,非其人为侩,则不能售价(意为回鹘人善识珍宝,少数民族商人与汉人经商,如果没有回鹘商人的从中撮合,就很难成交。一波备注)。辽朝与回鹘关系密切,专门为之设“回鹘营”以款待回鹘商贩,另置同文驿,“诸国信使居之”。不难看出回鹘人的特殊待遇。回鹘在文化上非常善于向周边民族学习,除了接受来自当地吐火罗文化、于阗塞种文化、粟特文化和中原汉文化和印度佛教外,更有来自希腊、阿拉伯、波斯的文化,使初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