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B卷能力提升1.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其根本原因是()A.自然环境不同B.使用工具不同C.生活习惯不同D.思想意识不同2.《国语•鲁语》中记载:“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禅让制遭到了严重破坏B.社会接近跨入文明时代C.传说没有任何史料价值D.成为夏朝建立的重要标志3.《荀子•儒效》载:“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由此可见,周朝()A.神权与王权相互结合B.依照血缘关系分配权力C.王权受到诸侯国限制D.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4.有学者认为,周朝施行井田制,既作为诸侯百官的俸禄等级单位,又作为控制庶民的计算单位。井田制下的土地一律不准买卖,只能由同姓依照嫡庶的宗法关系去继承。对此理解有误的是()①井田制下的土地归天子所有②井田制是分封制实施的基础③宗法制必须以井田制为依据④井田制会导致土地疯狂兼并A.①③B.①④C.③④D.②④5.战国时期,“天下九州”的观念逐步取代西周、春秋的“华夷之辨”,居于中原的豫州、并州、冀州已与居于北方的幽州、南方的荆州、东南的扬州趋向平行、平等。这一变化表明()A.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B.华夏与蛮夷之间存在文化冲突版权所有©正确教育侵权必纠!C.内近外疏的正统观念已经动摇D.趋向统一的文化心理初步具备6.春秋时代的列国争霸战争产生了一系列的霸主,霸主制度为中国维持了相当程度的秩序,避免了无中心(中央)后的大混乱。这一现象()A.反映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B.说明春秋时霸主制取代了分封制C.说明春秋无义战的观点有失偏颇D.表明春秋时期社会大动荡的结束7.战国时期,商鞅针对当时“法力不张,法度废弛”,特别是贵族高踞于法之上的横行给社会造成的动乱,提出“壹刑”的主张,特别提出“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其意在()A.以人人平等来维护法律的公正性B.修正功过相抵所带来的系列弊端C.限制贵族特权以实现法律的公平D.加强对百姓的控制实现富国强兵8.《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特征是()A.思想内涵的丰富性B.核心理念的多样性C.治国措施的深刻性D.传播阶层的广泛性9.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的统治者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夫子之道,毫无保留地选择了法家之道。这主要是因为法家之道在当时()A.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B.强调君主应以法治国C.迎合了大一统历史趋势D.为君主提供治国之道10.严酷的生存条件和战争的环境,使“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而受传统和文化影响,齐国的君主奉行“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以劳王爵,正之体也”的原则,使齐难以实现霸权统一。这说明()A.齐国仍严格遵守分封制度B.客观环境影响了文明程度C.文化差异决定了称霸胜败D.独特国情有利于秦国统一11.“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材料主要表明秦朝()A.创立官僚政治体制B.监察体制正式形成C.等级制度日趋固化D.郡国并行体制终结12.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下列最符合材料原意的说法是()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版权所有©正确教育侵权必纠!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13.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孔子后裔孔甲率一批儒家士人携带孔门礼器往投陈胜、吴广,最后战死在反秦战场上。一大批这样的知识分子,向秦王朝发起了拼死反抗。材料说明()A.秦朝因文化专制政策付出代价B.儒家力图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C.儒家士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D.秦朝文化专制为西汉提供借鉴14.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D.长期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