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煤矿智能化”被过度“热炒”陕煤蒲白建庄王志荣日本问题研究专家、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的一篇文章《这就是“衰落”的日本?》,有这么一段话:“谭建荣院士曾经说过,丰田汽车的精细化管理不是自己总结的,是麻省理工大学的教授总结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呢?道理很简单,日本人总是低着头做事情,从来没想到过要去总结经验去邀功。这就是‘中国制造'和‘日本制造'的一个差别。中国的企业有了小发明、小创造以后一定要邀功。为什么呢?邀了功以后可以得到许多好处,政策的倾斜、资金的倾斜,劳动奖章等等都可以获得。但是,日本任何一家企业,你有了重大的发明、重大的成果、重大的创新,你就得闷声不响的,因为没有人会表彰你。没有一家政府机构会给你政策倾斜,你说了但是最终没有做到完美,那会成为行业的笑柄,有损企业的声誉。这样的环境就导致了日本的企业只是兢兢业业、老老实实地做自己的事情。”2020年2月25日8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一下发,各种煤矿智能化建设方案、煤矿智能化产品、煤矿智能化样板矿和煤矿智能化概念铺天盖地都来了,仿佛一夜之间已经进入了煤矿智能化时代,好像煤矿不与智能化沾边煤矿就不够先进,厂家生产的产品不与智能化沾边产品就会没人要似的,“煤矿智能化”这个词已经被炒得热度非凡。但是,我们冷静下来,百度搜索“智能化”是这样解释的“智能化是指事物在网络、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所具有的能满足人的各种需求的属性。比如无人驾驶汽车,就是一种智能化的事物,它将传感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融为一体,从而能动地满足人的出行需求。它之所以是能动的,是因为它不像传统的汽车,需要被动的人为操作驾驶。”那么,判断是不是智能化,关键是看“能动的”还是“被动的”,“能动性”与“被动性”是判断智能化的唯一标准,什么是智能化就不言而喻了。研读8部委《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对煤矿智能化是这样描述的“煤矿智能化是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将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智能装备等与现代煤炭开发利用深度融合,形成全面感知、实时互联、分析决策、自主学习、动态预测、协同控制的智能系统,实现煤矿开拓、采掘(剥)、运输、通风、洗选、安全保障、经营管理等过程的智能化运行,对于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保障煤炭稳定供应具有重要意义”。全面感知、实时互联、分析决策、自主学习、动态预测是智能化建设的过程,协同控制是智能化的结果,也正是“能动性”的具体表现,同时,文件还指出“目前,我国一些煤矿正在开展智能化建设工作,但存在基础理论研发滞后、技术标准与规范不健全、平台支撑作用不够、技术装备保障不足、高端人才匮乏等问题。”煤矿智能化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复杂性工程,不亚于火箭上天,记得在鄂尔多斯首届智能化煤矿建设高级培训班上,北京大学毛善君教授形容煤矿智能化时说过“上天难、入地更难”,所以,要建设智能化煤矿就必须学会把煤矿智能化建设这个复杂的问题先简单化,再把简单的问题数量化,数量化的问题程序化,最后,把程序化的问题系统化,捋清流程,抓住实质问题,才能在煤矿智能化建设上有所突破。煤矿智能化建设存在两个难点:一是煤矿智能化顶层设计,煤矿智能化顶层设计不科学,就会走弯路,同时也浪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反之则事半功倍,同时,煤矿智能化也会为企业创造巨大的效益。煤矿是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高危行业,各种灾害事故时有发生,点多、线长、面广的作业环境造成了生产工艺复杂性,不论煤矿安全生产有再多的复杂性也是有章可循的,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人、物、环、管”这四个要素。分析这四个要素发现“人、物、环”是各有其特性,是实实在在的事物,而“管”是抽象出来,是把“人、物、环”串接起来的要素。不同的管理方式造就了不同矿井的管理特色,因此,煤矿智能化顶层设计围绕“辨认、知物、识环境”展开设计,融入“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物与物、环与环”六种关系,通过系统全面感知矿井,构建一个涉及矿井方方面面知识库标量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