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兼爱》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文化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儒家的《论语》,墨家的《兼爱》,道家的《老子》,法家的《韩非子》等,无不彰显了诸子文章的魅力与风采。之所以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其一是流派众多,面发表言论的各家及其成员都个性解明,卓异不凡。其二从各家来看,诸多发表言论的人物之间虽然保持着某种一致性,却并非千人一面、千口同声,面是各不相同,充满了先贤卓绝的智慧。当时,各家各派的成员都积极关注和思考现实社会与人生中的种种问题,对这些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深刻的认识,并为解决问题开出了自己的方子。孔子围绕礼和仁建立的学说,回应的是现实社会秩序的亲乱以及仁爱忠恕之心的缺失。而墨子则围绕兼相爱、交相利建立的学说,回应的是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亏人自利”的世风。《兼爱》作为墨子核心思想的体现,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引导高中生认识当时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亏人自利”的世风,学习墨家思想家对社会发展、社会秩序、人际关系以及的深刻洞察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父子相损、兄弟相亏等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用兼爱思想来纠正错误的做法,让国君亲身示范,推广兼爱思想,则可以实现天下大治的美好理想。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2.能够运用所学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方面的知识,去阅读浅易的文言文。3.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熟读全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了解墨子的生平和思想。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文章的说理结构,明确本文的中心观点为“天下兼相爱则治”;学习本文运用类比和举例说理的写法。审美鉴赏与创造探究本文注重逻辑,质朴深刻的说理之美;领会墨子语言浅显,论证繁复的写作风格。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明辩儒家“仁爱”与墨子“兼爱”的异同,建立“大爱”的情怀;学习墨子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积极救世的精神。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明确墨家的“兼相爱则治”的观点。教学难点探究“兼相爱则治”的涵义。教学方法自读法、讨论探究法、主问题引导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这时周天子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迅速的变更中。到处充满着大国攻小国、大家篡小家、强凌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的不合理现象。甚至出现下层人民被迫“易子而食”的惨状。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国际”和平主义的倡导者诞生了——他就是墨子。墨子亲眼目睹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提出了一系列为广大平民利益而着想的解决社会危机的方针和措施,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绵延不绝的源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着真理和理想而不懈地奋斗和努力。墨子的精神,直到今日读来,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启迪力量,因此,让我们敞开心扉再次走进墨子的伟大思想王国吧!二、墨子生平及思想简介(用提问法介绍)墨子姓墨名翟。他是一位哲学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墨家学派不仅是一个思想文化团体,而且还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纲领的社会团体。墨家集团兴盛时人数多达数百人,他们不仅是墨子的忠实信徒和墨家学说的传播者和执行者,而且还直接参与社会活动,如楚国欲攻打宋国时,墨子就派学生禽滑厘带领300多人保卫宋国。墨家集团的成员人人皆可“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是一支非常能战斗的队伍。墨子又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与孔、孟、老、庄齐名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出身于平民世家,一生没有脱离生产劳动。他和他的弟子们始终过着勤劳俭朴的生活,立足现实,崇尚和平,以自苦利他为己任。墨子又是一位伟大的社会实践家,曾周游列国,广收门徒,施教四方,为了天下劳苦大众的利益呕心沥血。墨子与鲁班还是两位同时代的著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