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5文言文翻译题文言文翻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文学文化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考查的是考生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浙江卷在文言文翻译题上,近年采用的方式是两句7分或8分,是除作文外单题赋分最高的题目,可见翻译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分量。同时该考点也是最容易失分的点,复习时要予以重视。文言文翻译讲原则,抓关键,会方法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讲究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译文准确无误,忠于原文,不随意增删内容和改变风格;所谓达,指的是译文语句通顺,语意明确,行文规范;所谓雅,指的是译文流畅,鲜明生动,具有文采。对考生来说,信和达是主要的、基本的要求,雅是较高的要求。二、文言文翻译要找准关键点,即“紧扣文本,钩前挂后;蒙猜词义,找准采分点”要准确翻译文言语句,首先要将该语句还原到文本中,联系前后的语句,以便准确把握特定的语言环境,再推断语句的大概内容是什么。然后看看该语句中命题者大概要考查哪几个实词(有没有词类活用)、虚词(有何意义和用法)或句式(有没有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或文言固定句式等),也就是找准采分点。解答文言翻译题,关键在于找准采分点。命题者在设置参考答案时,往往提供采分点作为评分依据;而不少评卷老师也往往只根据采分点的翻译来评分,因此,强化采分点意识,成为考生解答文言翻译题的一大关键。怎样找准采分点呢?大致来说,宜从以下角度寻找。(一)通假字的角度在翻译文言文时,如果按照某字的一般意义翻译不通,就应该思考该字是不是通假字。而要找出其“通假”的是何字,则大多需要从该字的同音字或形近字上去考虑。(2016·高考全国卷Ⅱ)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逐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译文:【解析】“啖”是“吃”的意思,如学过的苏轼《惠州一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中的“啖”就是这个意思;“矢”通“屎”,是“粪便”的意思;“囊”,名词作状语,是“用口袋装”的意思。【答案】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参考译文:“……二十年来,因刚强正直被提升为朝中大臣的一百个人中只有一两个而已。背弃国家利益培植党羽,追逐权贵嗜好乞求怜悯,像所说的‘七豺’‘八狗’之类,谏官反而占了一半。台谏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却让人轻视羞辱到这种地步,怎能期望他态度严正公平执法,为国家铲除大奸、消灭大害呢!与其错误任用而斥免他,不如开始举荐时慎重。”于是条列数件事呈献给皇上。出外巡视河南。那年发生大饥荒,人吃人。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锺化民带着国库中的钱币赈济百姓。(2016·高考全国卷Ⅰ)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译文:【解析】句中的“锡”即“赐”;“不虔君命”即“对国君的命令不尊重”;“而”作转折连词;“处之安乎”意思是“能安然处之吗”。【答案】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尊重。我们的国君有病,却一定要他亲自参加,您能安然处之吗?参考译文: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皇帝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客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尊重。我们的国君有病,却一定要他亲自参加,您能安然处之吗?”使者于是赴宴。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