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段的定比分点》说课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叫徐蓉,来自新疆兵团二中。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线段的定比分点》,现我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线段的定比分点》是高中数学人教版第一册(下)第五章第五节的内容。主要是定比分点公式的推导及应用。它是在学习了向量的加法与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及向量的坐标运算之后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它其实是共线向量基本定理和向量坐标运算的综合应用,同时它也是后续学习解析几何的一个基础知识。(二)目标分析:根据上述我对教材的分析,同时考虑到高一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线段的定比分点”的概念;(2)理解“分点P分有向线段所成比λ”的概念;(3)运用线段的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及中点坐标公式解决有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1)探求线段的定比分点的坐标;(2)完成线段的定比分点坐标公式的推导全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主体意识;(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培养学生用新的数学语言对原有的数学现象加以概括和解决的能力。(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规律、及时解决问题的态度。(三)重点、难点:重点:线段的定比分点坐标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公式的应用。难点:由“线段的分点”向“有向线段的定比分点”这一概念的过渡,以及“分点P分有向线段所成比λ”这一概念的建立过程。二、说教法基于本节课内容的设计和高一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法的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多次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问题加以置疑、思索,想办法解决问题,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在积极的双边互动中,使学生达到了解疑答难的目的。经历了知识的发现、探究和建构的过程。从而解决本节课所确定的重难点。在例题的讲解和练习中随时贯穿讲练结合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能够及时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三、说学法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出发,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贯穿设疑――思索――探究――解决四个环节,学生随时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有意注意,思想上经历了从肯定到否定,又从否定到肯定的辩证思维过程,学生也会逐步体验到数学的简洁美,获得一种成功的感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教学才富有时代特色,才能适应素质教育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也能达到这节课的三维目标。四、说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首先用两个学生已经熟悉的问题即三角形重心的位置的刻画和如何确定一点P使它分一条线段的比是3:2作为切入点。其次设问“已知直线上两点、,在上取不同于、的任一点P,则P点与有向线段的位置关系有几种情形?”设计意图:把教材内容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和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引入课题。教学反思:在线段的定比分点问题的确立过程中,课后反思到如果我将直线上的两点、交换位置,使它点P分线段的比还是3:2,点P该如何确定呢?学生就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样也许更有效地完成从“线段的分点”向“有向线段的定比分点”这一概念的过渡。第二个环节------提出问题,探究新知。上述问题教师用电脑多媒体演示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引出“线段的定比分点”的概念,使学生有了对概念的初步理解。我设计了一道练习:设线段的长为5cm,在下面三种情况下分别写出点P分有向线段所成的比。(1)点P在线段上,=1cm。(2)点P在线段的延长线上,=10cm。(3)点P在线段的延长线上,=1cm。设计意图: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思想,培养学生用新的数学语言“向量”对上述数学知识加以概括和描述的能力。由学生归纳出点P的三种不同的位置和λ的取值范围。更好的理解定比的含义,从而实现难点的突破。接下来向同学提出问题:设,点、坐标分别为,,则的坐标是否能用、的坐标来表示呢?同学四人一小组探讨合作推导线段的定比分点坐标公式。设计意图: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贯穿在设疑――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