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说课稿参赛类别:说课稿地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学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中学年级:八年级姓名:罗耘联系电话:18516182516邮箱:327917493@qq.com《桥之美》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特点本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集中展现了中国人民大众的智慧,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有利于学生接触多种知识,开阔眼界,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的一篇美学小品文,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夹杂,让人在欣赏桥之美的同时,也获得一些美学常识,体现了本单元“关注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的主题,在了解说明对象特征的同时,很好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生动性的特点。2.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的确立《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通过“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加深自己的理解和体验,享受审美乐趣”,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知识。能力目标: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章语言特点。情感目标:学习作者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依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一是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二是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其中第二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3.学情分析本文所描述的景致虽然着眼于画家,但是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但是我们学校地处新疆西北,荒漠戈壁里面生活的孩子们在生活中基本没有见过桥,对于桥的认识缺乏直观的感受,尤其是对文本中描写的江南风情更是未曾有过体验,所以充分发挥多种教学媒介,重点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就成为了这节课的突破点。二.教法分析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1.朗读默读法本文文字兼有诗意的描写和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只有反复的朗读,才能领会文章独特的美感,尤其是文中长短句交错及一些美词,更是需要反复诵读。对于全文思路的树立则主要依靠默读体会。2.比较阅读法注意与《中国石拱桥》作比较,从两篇文章所使用的语言风格、阅读体验等不同方面来进行比较。3.语境品读法《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因此在具体赏析课文时我选择采用语境品读法,使学生结合语境,反复诵读,深入体会,最终使学生既欣赏桥之美又学习语言之美。三.学法分析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指导思想,勾画圈点批注文章语言,涵咏品评字词,让学生在朗读、思考、品评、体验中认识“桥之美”。四.过程设计《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提高文化品位,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本文的教学过程设计了五个板块:情景引入——感受美——发现美——比较美——概括美,以达到提高品悟语言、审美情趣的能力。(一)情景引入: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一文,在桥梁专家眼中,桥是美的,美在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美在石栏石板雕刻得古朴美观,柱头上雕刻的狮子千态万状,惟妙惟肖。画家眼中的桥也是美的,小桥流水人家,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湖水苍茫,水天一色的长桥卧龙都是美的。那么,画家眼中的桥之美究竟与桥梁专家的桥之美有什么不同呢?今天就让我们随作者吴冠中一同领略画家眼中的桥之美。【设计意图】:因为本校学生对于桥的直观感受较少,所以老师一边播放与桥有关的图片,一边深情朗诵,在增强直观感受的同时,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中。(二)感受美教师要求学生快速默读文章,思考:桥之美缘于什么原因?作者主要通过哪些图画说明桥之美?【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在于初步感知文章内容,老师要求学生勾画文中重要的词句,并且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重视了学生的默读能力。(三)发现美1.教师提问:说说四幅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应突破的难点,我设想让学生先做批注,大胆积极思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