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夏牧场燕湘琴教材简介:歌曲《美丽的夏牧场》是一首具有新疆风味的歌曲。新疆以天山为界,分为南疆和北疆,歌中唱的夏牧场在天山山麓之南,恰布河横穿其间,那里有很多牧草肥沃的牧场(如东风牧场),牧民以哈萨克族为多,哈萨克族是一个善于歌舞的民族,因此歌中赞美为“这是哈萨克放牧的好地方”。此歌曲为一段体,运用民歌旋律发展中最简朴的手法,将第1、2乐句多次反复构成全曲。歌曲的音域不宽只有六度,加上旋律多次反复,很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学唱。课时:1课时学习目标:1、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模仿、实践等方式,学会歌曲《美丽的夏牧场》。2、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用自然、真挚的歌声表现歌曲,大多学生能视唱歌曲曲谱,并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演唱中引导学生了解草原、关注草原、喜欢草原、爱护草原。学习重点:学会用优美、自然的歌声演唱歌曲《美丽夏牧场》。学习难点:歌曲中十六分音符和附点音符3·234·3的演唱;并能为歌曲设计不同的领唱、齐唱等演唱形式。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1、复习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师:同学们,三峡的孩子爱三峡,你再来猜一猜,下面这首歌曲中的孩子,他们爱的地方是哪里呢?2、导入新课:1、播放新疆民歌《我们新疆好地方》,学生听赏,并说说这是我国哪个地方的民歌?(新疆)2、老师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了解新疆的地理位置。师:新疆在我国的西北部,是我国土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出示中国地图指出新疆的地理位置。3、说说我们新疆好地方。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找找有关新疆的资料,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新疆?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新疆(自然风光、著名景点、瓜果特产、民族歌舞、节日庆典等方面)大家了解的可真多,在新疆的天山之南,有很多牧草肥沃的牧场,哈萨克族生活在天山脚下,以游牧为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乐器主要有冬不拉、手鼓。听,从远处传来了优美动听的旋律……二、小组合作,学习歌曲:1、播放歌曲,首次体验学生欣赏歌曲,回答这样几个问题:(1)说说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2)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哈萨克的夏牧场。师:哈萨克的夏牧场用新疆话说真是“亚克西”,太好了!2、小组讨论交流,理解歌词。(歌曲的美是旋律美和语言美的有机结合)A:教师:哈萨克族人用音乐赞美着美丽草原,用歌声表达他们自豪的心情,请你小声的读歌词,画出歌词中表现哈萨克人自豪的句子。学生找出乐句(啊……这是哈萨克放牧的好地方)B:小组汇报师板书:“红梅朵朵开,绿水绕毡房,远处冰峰,近处牛羊。”(这一段描写的是?——景色。)“河滩飘炊烟,风儿送茶香,围坐花毡,阿肯弹唱”(这一段描写的是?——牧民的幸福生活。)这里的景色实在太迷人了,把哈萨克草原的美丽景色和哈萨克牧民的生活描写的非常贴切。你们知道“阿肯”是什么意思?师:老师告诉大家,阿肯是哈萨克族人民对民间歌手的尊称。阿肯能根据当时当地的情景即兴编词自弹自唱,这是其他歌手所不及的,所以大家特别尊敬他们。我们一起深情地读读歌词吧!C、生深情地读歌词,感受哈萨克人自豪的心情。下面我们就跟着录音学唱这首歌曲。3、学唱歌曲导学指要:A:用模唱法学习歌曲,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歌曲力度处理)师:大家学得可真快!这首歌曲很抒情,那么我们除了用平稳、连贯的声音来演唱外,还可以设计强弱对比的方法来抒发赞美之情。歌词的力度处理:“啊……”渐强、渐弱,注意“啊”的地方气息的连贯。最后一句要用肯定的语气“这是哈萨克放牧的好地方”。加上手鼓节奏:X-X-C、师生完整表现歌曲。三、课堂巩固,多形式表现歌曲。师:大家唱得真棒,亚克西!刚刚我们是齐唱这首歌,下面再来欣赏另外一种演唱形式,听听他们是用怎样的歌声来表现夏牧场的美丽的!1、欣赏同名合唱《美丽的夏牧场》。师:这是什么演唱形式?(合唱)合唱不仅形式丰富、而且音乐效果饱满。而我们的条件有限,不能精彩再现,那么我们就充分发挥现有的条件,怎样设计其他的演唱形式让这首歌曲唱得更动听!2、小组讨论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师:小组长组织,试试看!(学生讨论,找出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