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陶渊明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2、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和结构。3、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学习目标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二、课前检测(翻译下列语句)三、自主学习•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按什么顺序来写作?•2、理清文章结构。3、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请结合文中的语句加以说明。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按什么顺序来写作?•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事2、理清文章结构:发现桃花源进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3、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请结合文中的语句加以说明。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作者通过对“桃花源”理想社会的塑造,反衬黑暗现实。它寄托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对美好自由社会的向往。合作探究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世外桃源?这篇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讨论: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成为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个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拓展延伸试一试:你能找到出自本文的几个成语?世外桃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豁然开朗1、作者在文中说“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A、不希望外人来打扰他们的理想生活。B、没有什么值得外人夸耀的地方。C、希望过平等自由的理想生活。D、既为下文再寻不见桃花源埋下伏笔,又表明桃花源人怕重遭乱世。D2、下列对课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B、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为了表明作者对桃花特别喜爱。C、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客观存在的。D、其他人无法找到桃花源是因为桃花源已经搬迁了。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