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油画艺术创作中的藏族题材现象油画0801张晓旺引言•开学不久,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去北京毕业采风,看了很多艺术区,画廊。发现有很多艺术家以藏族题材为原型进行创作。陈丹青,艾轩,吴作人等著名画家的藏族作品深深打动我,直到现在仍然在我脑海里。因此我也有个疑问。藏族题材美术创作为什么一直这么热?历史原因•历史开启了藏族题材创作之门。1938年,日寇野蛮东侵,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许多高等学校和文化机构、团体以及大批文化人纷纷西迁,文化中心随之西移。1939年,西康省政府成立,内地画家只身前往西康写生成为可能,藏族题材由此进入美术家的视野。吴作人、张大千、叶浅予等分赴青藏高原写生,开启了藏族聚居区写生的先河,也从此确立了中国美术教育延续至今的旅边写生教学传统。•新中国的成立让藏族题材进入主流美术创作。新中国成立之初,多民族大家庭团结统一的新气象振奋人心,同时,在毛泽东“文艺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号召下,美术家坚持深入生活、表现现实的艺术信念,民族题材成为美术创作重要的创作素材之一。1954年,青藏公路、康藏公路通车,1959年开始的西藏民主改革,将新中国劳动人民翻身做主人的喜悦之情推向广大,进一步带动了美术家深入藏族聚居区采风。此后的近20年间,“翻身农奴做主人”成为了藏族题材美术创作的主要叙事模式,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第一次“藏族题材热”由此产生。•进入新时期,美术创作者的审美目光没有多少遮拦,有的便投向了远古、边地,投向了充满新奇的民间和少数民族风情以及大自然。许多美术家或真实再现了藏族同胞的生活和雪域高原的风光,或以意象的表达方式带来了对异域风情的浪漫想象。20世纪末,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加入到藏族题材创作的阵营。一些美术家进一步了解藏族文化传统和藏族艺术,并试图超越视觉图像的捕捉,用象征的方式表达对于藏族文化的理解和精神的把握。“藏族题材热”持续升温,从未间断。地域原因•地形复杂多样、景象万千,有高峻逶迤的山脉,陡峭深切的沟峡以及冰川、裸石、戈壁、高原、谷地等多种地形地貌;这里水系密布,高原湖泊星罗棋布,江河纵横,长江、黄河、金沙江、怒江,从这亘古的雪域高原奔腾而下,大自然形成的地形地貌、自然景观赋于藏区独特的地域犒色在这样复杂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下,逐渐形威了藏区独特的民风、民俗、宗教、历史文化。画家只有透过风情再现的表象,艺术创作方能进入与艺术契合的内核。如此,艺术创作情感才能真实,才能达到艺术与生活情景交融的感人的精神境界创作取向•艺术创作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独特性。突出作品的时代感、追求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这是油画创作的基本原则。自然物象是油画创作中所需要的形象,油画作品的动人之处是通过可视的形象体现的,艺术形象的生命力是嘶家在创作过程中对形象的感受、理解、升华后所获得的。时代要求•20世纪五、六十年代艺术被要求反映社会生活,为现实社会政治服务,这样的现实状况影响到油画艺术创作。在政治化的倾政治服务,这样的现实状况影响到油画艺术创作。在政治化的倾着“双百”方针的提出,如何在表现政治内容的同时,又能表现出艺术的审美价值,成为当时艺术家们积极思索的问题。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在坚持深入生活、表现现实的艺术信念下,做出了多方面的探索,其中之一就是选取了少数民族题材又由于1954年,青藏公路、康藏公路通车,1959年开始的西藏民主改革,进一步带动了美术家深入藏区采风。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第一次“藏族题材热”由此产生。•20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中国的美术界经历了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油画艺术创作受到伤痕文学的影响,出现以反思文革和社会历史为题材的“伤痕绘画”,但很快又转变成充满人道主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乡土绘画,获得了观众的共鸣,从而形成了以先前的伤痕美术转向为乡土绘画为主体的乡土现实主义潮流,成为当时中国写实绘画的一个主流。这些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力图表现对人性的关注,流淌着对人的思想意识的解放,它是人性的觉醒。其作品也由先前的对文革进行反思的知青类题材转变为以农村为题材的乡土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