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月光曲杭州第十四中学附属学校许燕【内容出处】第七单元《月光曲》。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2019版)P101-102。(2课时)【课标要求】1.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2.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3.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判断。【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谱、莱”等8个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2.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进行美的教育。3.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设计说明:结合课文内容、语文要素及编者意图,寻找语文课程标准与之匹配的要求作为本科学习目标的确立依据。同时,对课程标准中的与之匹配的目标进行细化。【评价任务】1.完成学习任务一中的1、2、3。(检测学习目标1)2.完成学习任务二。(检测学习目标2)3.完成学习任务三。(检测学习目标3)【学习过程】资源与建议《月光曲》一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又因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故事因贝多芬卓越的才华以及他对穷苦人的同情而流传甚广。它告诉我们:美好的乐曲不仅要靠高超的技艺,更源于高尚而真挚的情感。围绕《月光曲》的谱成,文章以贝多芬的创作过程与心情变化两条线索展开:小路散步一走近茅屋一走进茅屋一弹奏一曲一再弹一曲(即《月光曲》)一记录乐谱,这是有关创作过程的明线。小路散步,听到琴声时的好奇走近茅屋,听到穷兄妹对话而产生同情心——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出色的音乐天赋让他有遇到知音的激动—-月色笼罩下产生创作的激情,这是有关心情变化的暗线。学生将通过阅读感悟,体会到艺术的创造来源于现实生活,更来源于作者追求真善美的美好情愫。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本课的训练重点首先侧重于利用兄妹俩的联想,体会月光之美,感受《月光曲》之美。贝多芬伴随着清幽的月色开始创作乐曲这一部分,课文没有用文字表现旋律的变化,而是将曲调的变化巧妙地融入了穷鞋匠兄妹的联想中。在教学第8一9自然段时,第一,引导学生分清原有的事物与由此产生的联想。通过读文、看图,让学生知道哪些语句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这是实实在在的事物。“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是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画面。“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是伴随着曲调的高亢激昂,盲姑娘联想到的画面。第二,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联想部分,领略画面的美感。抓住“水天相接”“微波粼粼”“洒满银光”“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等词语和短语体会海面的宁静,抓住“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涌过来”体会海水的变化,通过“波涛汹涌”想象惊涛骇浪给人带来的惊心动魄。第三,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联想的作用,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中描绘的画面,联想此时回响着的曲调是如何由缓而急地变化的,联想贝多芬演奏时的样子是如何由优雅舒展到迅速有力地变化的,联想贝多芬是如何将自己与盲姑娘相遇的美好过程化作创作的激情,化作逐渐高昂的曲调的……第四,再由课内迁移到课外,请学生课后听一听自己喜爱的音乐,用课上学习的方法,展开适当的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设计说明:上述内容告诉学生学习本课对于进一步理解单元语文要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的重要意义。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