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任务引领、合作探究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基于课程标准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要求教师运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学资源及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和规划,给出任务,分组讨论合作并共同给出结论,学生小组合作实验并共同得出结论。这样设计既让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及过程,最终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学背景分析1.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2.教材分析(1)课文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考核制度以及监察制度,即对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它们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古代中国时间跨度极大,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国情,选拔与管理官员的方式也各异,这节课就要了解古代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并清除其对后世人类政治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2)单元结构:本课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中的第一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要注意第一课和之后几课的联系。3.学情分析(1)从学生自身来看: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中二年级学生,在高一已经对中国古代史有了整体的学习,对本课所学有一定的了解,然而本课的知识性理论性较高,学生学习可能会兴致缺缺,因此要采取丰富的教学形式,运用图片、漫画、材料等直观形式,注重创设情境与构建逻辑框架,以启发教学。(2)从学习情况来看:对于新教材的学习本就处于探索阶段,而且受疫情影响,对中国古代知识的学习,效率并不高,因此要丰富教学内容,更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挖掘基本史实背后的深意。JxZr亠Vzt*教学立意1.课魂:从客观动态的视角看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线索: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考核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变教学目标1.通过理解分析古代选官制度演变原因以及影响,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2.通过了解选官制度前后制度间的衍变,挖掘制度内细微的量变,并补充历史地图了解古代监察区域,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3.引导学生读懂图片、文献材料,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科举制,监察制度的影响,说明问题,形成理解历史问题的思维过程,培养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素养。4.了解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启发式影响,树立文化自信,并培养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进步为使命的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官员选拔方式的变化,以及官员考核、监察的方法2.难点:掌握官员选拔方式演进的内在规律以及不同时期选官制的利弊教学资源与方法1•教学资源:文字材料、历史图片、漫画材料、多媒体资源2•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展示图片,讲述当今公务员考试的现■*状,与选拔标准,引入中国古代官员选拔。联系时政,让学生带着“中国古代是怎样选拔官员?”的问题进入新课。过渡中国古代的政治体系需要庞大的人才资源来支撑,在没有公务员考试的时代,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选拔人才的呢?第一篇: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1.——呈现自先秦到两汉的选官制度,简要介绍其产生原因和各自内容影响,重点讲述察举制的内容和影响展现历史发展的连贯性。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基本史实。依靠时间顺序与逻辑,直观呈现先秦到两汉选官制,便于理解。2.用漫画和流程呈现九品中正制的内容和转变,并给出文献材料导学生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影响。阅读分析材料,找出并回答九品中正制的影响。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3•用时间线索展现科举制从隋唐到近代,产生和取消的历程,在时间线上重点讲述唐宋与明清科举制的内容特点。给出一段材料奉系科举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根据时间线索讲述加深印象,梳理发展历程。利用时间逻辑讲述,并注意区分重难点,逻辑严谨,张弛有度。史论结合得出科举制的影响,突破难点。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