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周期(CellCycle)一概念•细胞周期(cellcycle)是指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全过程。•从增殖的角度来看,可将高等动物的细胞分为三类:•①增殖型细胞,如表皮生发层细胞、部分骨髓细胞。•②暂不增殖型细胞,但在适当的刺激下可重新进入细胞周期,称G0期细胞,如淋巴细胞、肝、肾细胞等。•③不增殖型细胞,指不可逆地脱离细胞周期,不再分裂的细胞,又称终端细胞,如神经、肌肉、多形核细胞等。二过程•细胞周期过程分为:分裂间期(interphase)、分裂期(motiticpathe)两个阶段☆分裂间期•为两次有丝分裂间期,在此期间细胞在形态结构上无明显变化,但却进行着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进一步分为:G1期(DNA合成前期)、S期(DNA合成期)、G2期(DNA合成后期)G1期是DNA复制的准备期•主要特点:进行活跃的RNA及蛋白质的合成,细胞迅速增长,体积显著增大。•G1期合成的蛋白质有些为S期DNA复制起始与延伸所需酶,有些在向S期转变中起作用。•触发蛋白(不稳定蛋白):是一种向S期转变所必需的、专一性蛋白,简称U蛋白。•另一较突出特点:可发生多种蛋白质的磷酸化,如组蛋白、非组蛋白、及某些蛋白激酶等的磷酸化。•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作用增强(aa、核苷酸、葡萄糖等小分子营养物质摄入量增加)在S期中DNA完成其复制•主要特征:进行大量DNA复制,同时也合成组蛋白及非组蛋白,最后完成染色体的复制。•在多种酶参与下完成,早复制的多位GC含量较高的DNA序列,而晚复制的DNA序列AT含量较高。•组蛋白合成主要时期:与DNA复制同步进行,相互依存。•组蛋白持续磷酸化•中心粒复制完成于S期:首先相互垂直的一对中心粒彼此分离,然后各自在其垂直方向形成一个子中心粒,作为微管组织中心,随着细胞周期进程的延续,在纺锤体微管、星体微管的形成中发挥作用。G2期为细胞分裂准备期•大量合成RNA、ATP及一些与M期结构功能相关的蛋白质。•对核膜崩裂、染色体聚集有重要作用的成熟促进因子也在此期合成。•中心粒在时体积逐渐增大,开始分离并移向细胞两级。☆M期—有丝分裂期•根据细胞形态和结构的变化,认为划分为前期、前中期、中期、后期、末期、胞质分裂6个时期。前期染色质开始聚集•染色质凝集:凝缩蛋白、黏连蛋白(P257)•马达蛋白与中心体的极向移动:中心粒+无定型物质(微管蛋白、微管结合蛋白、马达蛋白等)=中心体•星体:中心体与其周围放射状分布的大量微管合称为星体。•中心体成熟:γ微管蛋白环状复合体在每个中心体数量也增加,使其对新微管的成核能力增强。•核仁缩小并解体:•前期前中期为过渡期•1.核膜崩裂与蛋白质磷酸化:•2.纺锤体的形成及机制:星体微管、动力微管、极间微管•前中期中期•主要特点:染色体达到最大程度的凝集,非随机的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面上,构成赤道板。•着丝粒均位于同一平面,两侧动粒均面朝纺锤体两极,两个动粒上的微管长度相等。•中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与后期•主要特点: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子代染色体形成并移向细胞两极。•分离原因:彼此间连接骤然消失。•后期A与后期B•中期Ⅰ•后期末期子细胞核重新组装•主要特点:子细胞核出现•去磷酸化、解旋、染色质纤维重现、RNA合成恢复、核仁重新形成、双层核膜、核孔复合体、纤维层•末期在收缩环作用下胞质发生分裂•收缩环(contracring):肌动蛋白、肌球蛋白Ⅱ及其他多种结构蛋白、调节蛋白组装成的环状结构。•縊缩、内陷、分裂沟•细胞内部的囊泡聚集于收缩环处,继而与收缩环临近细胞融合,形成新生膜。•ATP提供能量•末期Ⅰ•胞质分裂★减数分裂•特点: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子细胞染色体减半。•意义:对于维持生物世代间遗传的稳定性有重要意义。•过程:第一次减数分裂、第二次减数分裂第一次减数分裂•1.前期Ⅰ•⑴细线期:凝集(仍呈细线状)核及核仁体积增大•⑵偶线期:进一步凝集、联会•⑶粗线期:凝集缩短、变粗、交叉互换•⑷双线期:联会复合体失去组装,交叉、交叉端化•⑸终变期:短棒状、核仁消失、中心体复制成、核膜解体、在纺锤体作用下染色体移向赤道面。•后期Ⅰ•中期Ⅰ:四分体向中部聚集,排列在赤道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