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县职业教育中心杨建春小儿脑瘫的康复训练概述定义:是小儿从出生前到出生后的一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语言障碍、癫痫及视觉、听觉、行为和感知异常等等多种障碍。病因:常为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一个月内,早产、窒息、低体重、母子血型不合、遗传等等。发病率:发达国家大约为2‰左右,我国约为1.5‰-5‰左右。意义:脑瘫是使小儿致残的主要疾患之一,它严重地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生活自理和接受正常教育的能力。一.进行运动康复疗法应遵行的原则和注意事项:1.对脑瘫患儿运动障碍宜尽早进行恰当的治疗,采用运动康复为主的综和措施。2.根据生物力学和运动学原理以及神经生理学的原理和神经发育规律,改变异常的肌张力和运动模式,促进正确的肌肉关节自主活动。3.按照婴幼儿运动发育规律,即自上而下,由近至远,从简单到复杂的程序,逐项训练,但可灵活运用,穿插进行,不必过于强求一项活动达到标准后再进行另一项训练。4.根据脑瘫患儿的临床类型,病残程度和范围制订康复计划,定期复查和修改,要有总目标和分目标,可将训练项目分成数个阶段进行。5.宜将运动康复的训练项目贯穿在游戏和娱乐中进行,避免训练项目枯燥乏味。当患儿对训练发生厌倦时,要立即停止训练,切勿采取强迫手段,防止患儿对康复训练产生恐惧和抗拒,注意安全,防止摔倒和创伤。6.发展患儿的实用性功能,运动康复与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相结合。7.重视家庭康复,动员和督促脑瘫患儿的家庭成员与治疗师密切配合,共同参与康复训练。8.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持之以恒切勿中断。二、各类型特点及处置原则1.松弛型特点:全身肌张力偏低或过低,动作控制无力,易疲劳,肌肉易失用性紧观察。操作重点:A、上肢被动伸直牵拉之痉挛性反应低,排除背高张反应。B、髋关节内收,内旋,弯曲肌群皆处于松弛状态。C、张口呼吸,舌尖易外吐。处置原则:多感官刺激,由简单至复杂之训练要求遵循发展顺序反复练习。2、痉挛型特点:全身拮抗肌单侧肌肉张力高,动作均偏向固定一侧,关节活动角度受限,正常活动控制减少.观察、操作重点a、上肢抗重力肌肉被动伸直牵拉之痉挛性反应强。b、痉挛性肌肉多,上肢多呈屈肌痉挛,下肢为伸肌痉挛。c、常处于神经反射,牵拉反射,触觉及情绪过度敏感状态。处置原则:促进低张肌肉群,减少不当抑制高张肌肉群,引发情绪之刺激,增加障碍部位活动控制肌肉张力调节机会。3、徐动型特点:全身肌肉张力高,拮抗肌肌肉张力协调控制不良,认知反应好,情绪反应高/低时,全身肌肉张力高/低表现差异大。观察、操作重点:a、肌肉张力表现高低差异明显,高张时易显露颈部原始张力反射。b、婴幼儿情绪反应敏感,颈、背伸直肌肉张力高,前颈明显肌肉张力不足特征,但仍可主动收缩控制。c、认知反应好,远端尚未发展部位仍有较高级之动作控制。d、婴幼儿期因动作协调控制不良,不易有痉挛性紧缩肌肉。e、动作控制易受心理情绪影响而表现异常。处置原则:促进训练部位肌肉张力平衡以增强动作协调控制能力,尽量采取动态及功能性训练方式以增强动作控制的学习,多给予鼓励,以增强学习型心信心。4、共济失调型特点:全身肌肉张力偏低,拮抗肌肌肉张力协调控制不良,情绪反应高时动作协调控制不良情形加剧。观察、操作重点A、肌肉张力偏低B、手脚和/或躯干动作协调控制不良C、行走时速度慢,稳定性不良,不易平衡D、眼球有震颤现象处置原则促进训练部位肌肉张力平衡以增强动作协调控制能力,尽量采取动态及具功能性动作训练方式以增强动作控制的学习,避免关节代偿性控制所致的关节变形,多给予鼓励以增强学习信心。5、混合型观察、操作重点:具不同障碍类型之特点特点:通常为徐动伴随痉挛或低张松弛型,或共济失调伴随痉挛等混合。处置原则;障碍部位肌肉张力平衡后,尽量采取动态具功能性动作训练方式以增强动作控制的学习,避免不必要引发情绪反应之刺激,其他参考混合类型的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