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人教版四年级教学案例)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文中的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灸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三年的语文学习经历,能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初步弄懂诗的意思,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对于诗中难理解的字和含义深刻的词句,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诗中营造的意境和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深情,学生更加不好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巧妙设计,积极引导,创设学生熟知的情境进行体验,并反复诵读诗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设计理念语文教学中,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必备的语文能力。这两首诗歌情感浓烈,意境深邃,语言优美,易读易诵,是品读入情的好文章。教学中,从读入手,以读贯穿本文教学的始终,体现读中悟、读中想、读中感的设计理念,既读出友情的深厚,感情的升华,同时创设情境,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再借助相关的课外资源,拓展文本,既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又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外,使语文学习生活化。学习目标1.通过仔细观察,借助汉语拼音和形近字比较的方法,能准确无误认读“鹤、孟、陵、辞、唯”5个生字,在生生评价中规范书写“孟、浩、陵、辞、唯、舍、君”7个生字。2.通过自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3、通过自学思考、小组讨论,能弄懂诗句的意思。4、通过思考品味、全班交流、情境学习、多重朗读的方式,能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和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5、通过品味诗的优美语言和意境,产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学习重难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能理解诗句的意思。2.通过思考品味、情境学习、多重朗读的方式,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策略以情感做引领,架起通往文学圣殿的桥梁;着眼语言的积累,着力语文素养的培养;淡化诗意讲解,倡导自主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以“对话”促感悟;开发课程资源,拓展阅读范围。教具准备1、黄鹤楼、广陵、渭城、阳关的图片。2、《阳关三叠》的曲子。3、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话“分别”,导入揭题1、同学们,你们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吧?你们知道古代的好友是怎么分别的吗?按照唐朝惯例,分别时,往往要陪着好友走上一天,在客店住上一晚,第二天清晨才正式分别,所以,唐代的诗中有许多都是写送别的,这样的诗就叫做送别诗。2、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唐代的送别诗。(师板书:古诗两首)二、自由读,弄懂诗意1、指名读文,正音。相机指导“朝”、“舍”的音和义。2、自学,质疑,弄懂诗意。3、小组合作,交流诗意。4、全班交流。“西辞”是个难点,师相机引导学生交流了解黄鹤楼、广陵、渭城、安西、长安这几个地名及在地图上的大致位置,并板书示图,以帮助学生理解“西辞”的意思。5、指导个性朗读。三、比较不同观察两首诗,有哪些相同之处?1、表达的感情相同,都是朋友离别时的不舍之情,表现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2、诗的类型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