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内镜下治疗龙华医院消化内科邹煜明上消化道出血:屈氏(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肝胆等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亦属此范围。上消化道大出血一般是指数小时内的失血量超过1000ml或循环血量的20%。常见的病因为溃疡、静脉曲张、粘膜糜烂、肿瘤及动、静脉畸形等,胆胰疾病出血少见。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呕血、黑便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氮质血症发热血象60岁以上患者死亡率高于中青年人呕血与黑粪呕血与黑粪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均有黑粪,但不一定有呕血取决于出血部位、量及速度呕血多为咖啡色或棕褐色,量大可为鲜红色或伴血凝块与下消化道出血相鉴别外周血量不足,血管收缩,皮肤湿冷,呈灰白色或紫花斑,体表浅静脉塌陷;可出现精神委靡、烦躁不安,重者反应迟钝、意识模糊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收缩压在10.7KPa(80mmHg)以下,呈休克状态氮质血症氮质血症可分肠源性、肾前性、肾性氮质血症肠源性:出血后血液中蛋白分解产物在肠道吸收,致血中氮质升高肾前性:失血后外周循环衰竭,肾血流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氮质储留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上升,24~48小时达高峰,3~4天后恢复正常。如持续升高,提示出血未停止。如出血纠正,血容量补足,尿素氮仍持续升高,提示肾性氮质血症,肾功能衰竭发热发热大量出血后,24小时内常出现低热一般不超过38℃,可持续3~5天;机制:循环血量减少、周围循环衰竭,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贫血、基础代谢增高;发热超过39℃,持续7天以上,应考虑有并发症存在。血细胞变化分析失血性贫血出血早期可明显变化,经3~4小时以上才出现贫血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出血24小时内网织红细胞即升高,如持续升高,提示出血未停止出血后2~5小时,因应激反应,白细胞可达10~2010ⅹ9/L,血止后2~3天恢复正常溃疡出血后疼痛减轻机制:出血后溃疡及其周充血、水肿消退,痛觉神经末梢覆以血液,脱离胃酸接触,大量血液形成“蛋白餐”中和胃酸肝硬化肝功能的影响:肝功能进一步损害,腹水、黄疸、肝昏迷等并发症并发症失血性休克肝性脑病肾功能不全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与鉴别诊断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早期识别是否是真性上消化道出血出血量的评估出血是否停止的判断出血病因和部位的判断失血量估计失血量估计出血是否停止的判断出血是否停止的判断反复呕血外周循环衰竭经补液及输血后未见改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测定继续下降,网织红计数持续升高补液与尿量足够时,血尿素氮仍持续升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和鉴别诊断在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排除消化道以外的出血因素二、判断上消化道还是下消化道出血排除消化道以外的出血因素排除消化道以外的出血因素1、排除来自呼吸道出血,大量咳血时,可吞咽入消化道而引起呕血或黑便。2、排除口、鼻、喉部出血,注意病史询问和局部检查。3、排除进食引起黑便,如动物血、碳粉、含铁剂、铋剂等,注意询问病史即可鉴别。判断上消化道还是下消化道出血判断上消化道还是下消化道出血鉴别要点上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出血既往史多曾有溃疡病、肝、胆疾病史或有呕血史。多曾有下腹部疾病、包块及排便异常、便秘、腹痛及便血史。出血先兆上腹部闷胀,疼痛或绞痛发作,恶心,反胃。中下腹不适或下坠,排大便出血方式呕血伴柏油样便。便血,无呕血便血特点柏油样便,稠或成形,无血块。暗红或鲜红,稀多不成形,大量出血时可有血块。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快速评估血流动力学状态监测快速补液准备输血出血停止(80%)继续出血(10%~20%)药物治疗复发性出血急诊内镜(10%~20%)择期内镜未明确出血部位明确出血部位(24~48h内)进一步评估确定治疗(肠镜、放射性核扫描、血管造影剖腹探查手术)确定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处理流程一般治疗一般治疗卧床休息胃管测中心静脉压监测血压、脉搏测血常规、红细胞压积、电解质、肝肾功能等静脉穿刺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平卧位下肢抬高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