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心血管疾病信号转导VIP免费

心血管疾病信号转导_第1页
心血管疾病信号转导_第2页
心血管疾病信号转导_第3页
李汇华首都医科大学教育部心血管重塑相关疾病重点实验室病理学系hhli1935@yahoo.cn心血管疾病中的细胞信号转导机理(DiseasesofCardiovascularsystem)(DiseasesofCardiovascularsystem)•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heartdisease)•高血压(Hypertension)•风湿病(Rheumatism)•感染性细菌性心内膜炎(Infectiveendocarditis)•心瓣膜病(Valvularvitiumoftheheart)主要内容正常动脉壁由内壁、中膜和外膜三层构成(图1)。内膜:由单层内皮细胞、结缔组织和有孔的内弹力板组成。中膜:几乎全由斜行的平滑肌细胞构成(肌弹力型动脉),并有数量不定的胶原、弹力纤维和糖蛋白等环绕平滑肌细胞。外膜:包含纤维母细胞,此外尚有胶原、糖蛋白,并夹杂平滑肌细胞。外膜与中膜间还分隔着一层不连续的外弹力板。图:动脉壁结构示意显示动脉壁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结构。一、正常动脉血管及功能动脉硬化定义:动脉硬化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的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的总称。分类:1、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2、小动脉硬化(arteriolosclerosis)。3、动脉中层钙化(Mönckeberg’sarteriosclerosis)(门克伯格式动脉硬化,1903年发现):小到中动脉中层硬化伴有广泛的钙质沉着。二、动脉粥样硬化ABCDEA-B、脂质条纹;C、纤维斑块;D、粥样斑块;E、复合病变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学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主要学说有:1.脂源性学说:此学说基于高脂血症与本病的因果关系。实险研究也证明,给动物喂饲富含胆固醇和脂肪的饮食可引起与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相似的血管病变。高脂血症可引起内皮细胞损伤和灶状脱落,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升高,血浆脂蛋白得以进入内膜,其后引起巨噬细胞的清除反应和血管壁SMC增生,并形成斑块。Anitschkow(1925)的浸润学说;Rössle(1943)的渗入学说;Doerr(1963)的灌注学说都是在这样的事实基础上建立的。TheReverseCholesterolTransportPathwayandOtherSitesofHDLActiononthePathogenesisofAtherosclerosisactorsLiH,etal.JBC2000清道夫受体B1(ScavengeReceptorB1,SR-B1)Ab3stainingSR-BIinhumanadrenalmedullaSR-BIisexpressedinliver,steroidogenictissues,macrophagefoamcellsinatheroscleroticplaquesandavarietyofothertissuesandcelltypesOcclusivecoronaryarteryatherosclerosisinSR-BI/apoEdKOmice.•YoungapoEKOmicehavenormalcoronaryarteries(top);SR-BI/apoEKOmice(bottom)developextensivecoronaryarterystenosiswithlipid,extracellularmatrixandfibrindeposition.Scalebars=40µm.Ross(1976)所提出,1986年又加以修改。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至少有两个途径:①各种原因(机械性、LDL、高半胱氨酸、免疫性、毒素、病毒等)引起内皮损伤,使之分泌生长因子,吸引单核细胞粘附于内皮。单核细胞迁移入内皮下间隙,摄取脂质,形成脂纹,并释放PDGF。脂纹可直接演变为纤维斑块,或由于内皮细胞脱落而引起血小板粘附。血小板、巨噬细胞及内皮细胞均可产生生长因子,刺激中膜SMC增生。②内皮细胞受损,但尚完整,内皮细胞更新增加,并产生生长因子,从而刺激中膜SMC迁移进入内膜,SMC及受损内皮细胞均可产生PDGF样生长因子,这种相互作用导致纤维斑块形成,并继续发展。损伤应答学说实际上也是一种炎症观点。近年来,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炎症学说又重新被强调。2.损伤应答学说:时代周刊2008十大医学突破2.发炎容易导致斑块不稳定-心脏病发作美国有半数人是在胆固醇处于正常水平时突发心脏病的。这种情况令人感到困惑,直到今年2008年11月才清楚这是怎么回事。波士顿布瑞根妇女医院(BrighamandWomen'sHospital)的保罗·瑞德科博士证实了一种可导致心脏病的风险因素-炎症,这也是引起关节炎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罪魁祸首。以前进行的规模较小的研究也曾暗示心脏病发作与炎症有关。但是瑞德科最近进行的研究显示,当人体里的胆固醇水平处于正常状态,而C反应蛋白(CRP)水平较高时,服用他汀类药物(statins)会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使心脏病发作风险下降54%。(C反应蛋白是一种表明...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书海行舟+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爱教学事业,对互联网知识分享很感兴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