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与推进民生建设——学习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王道勇2015.11.13需要给学员讲清的问题•历史方位问题当前和未来的民生建设处于何种发展阶段。•理论视角问题如何从理论角度系统分析民生建设面临的挑战。•指导思想问题中央在民生建设指导思想方面有何新发展。•具体领域问题中央在民生具体领域有何新安排及重难点。•形成合力问题未来推进共享发展的最大阻力在哪里。主要内容一、加快推进民生建设的时代背景二、十三五期间民生建设的指导思想三、十三五期间民生建设的主要举措四、形成改善民生共享发展的社会合力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一、加快推进民生建设的时代背景一、加快推进民生建设的时代背景(一)我国民生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二)加快推进民生建设面临新的挑战•传统中国有“民生”之说,无“社会建设”一词。•1917年,孙中山撰写《民权初步(社会建设)》一文。国民政府开展过大量社会建设工作。•新中国长期无社会建设之名,有社会建设之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生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2003年),民生自动改善时期。在这一时期,政府和社会关注的是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但由于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民生在自动改善。(一)我国民生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第二阶段(2004—2012年),民生赶超式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是社会政策集中出台时期,国家倾其全力对民生改善进行助推。改善民生在国家政策体系中从从属地位上升为主体地位。至今无论在中央还是地方,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已经隐隐成为追求的两大直接目标。第三阶段(2013年以来),民生的质量提升时期。十三五规划建议: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从近年党中央社会政策的出台及其价值导向来看,民生建设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民生的质量提升期在民生性质的认识上,由“负担论”经过经济社会“并列论”转向“互动论”。在民生建设的方向上,由过去的“从无到有”转向“从有到好”。在民生建设的重心上,由过去的增量改革为主转向以存量改革为主。在民生建设的问题上,未来需要警惕并着力破除“跑步机”式改革。(二)加快推进民生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可以引入“社会结构”视角进行理论分析。社会结构加速转型但仍滞后于经济结构,引发各种结构性挑战,要求必须推进民生建设。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的各个基本组成部分之间比较稳定的关系或构成方式。据估计,当前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严重滞后于经济结构,相差约15年(陆学艺)。(1)财富结构配置失衡。(2)人口结构挑战严峻。(3)阶层结构分化迅猛。(4)心理结构急需调整。第一,财富配置失衡呈持续化趋势从财富配置结构来看,社会财富分配失衡呈持续化之势,部分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仍然突出。1.37年来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一直是贫富差距过大,财富配置失衡开始呈现出持续化之势。2.贫富矛盾、劳资矛盾、干群矛盾、新旧市民矛盾等日益突出。3.习近平:“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财富分配失衡持续化的表现形式第一,劳动报酬占比持续走低。2013年,中国劳动报酬占GDP的35%,欧洲国家约为63%。第二,基尼系数持续高位运行。2003—2014年全国居民基尼系数是0.47-0.49。第三,群体收入差距急遽扩大。收入最高10%群体和最低10%群体的收入差距,1988年为7.3倍,2012年为23倍。第四,城乡收入差距难以弥合。198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1,2001年为2.9:1,2014年为2.921∶。第五,地区收入差距日益拉大。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居民收入是最低省居民收入的5.6倍。第六,行业收入差距日益拉大。2013年,收入最高和最低的行业差距达到8倍。•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1759)第二,人口结构挑战持续而深远当代中国面临新的人口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