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卷第6期1996年11月古生物学报ACTAPALAEONTOLOGICASINICAVol.35,No.6Nov.,1996株罗纪菊石形态—特提斯喜马拉雅海的深度标志’阴家润万晓樵(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内容提要侏罗纪菊石类化石的形态特征是其生存环境水深的良好标志,而通过对菊石壳体结构(体管和隔壁沟)强度的裂限水深i(mplosiondePhthmi)t计算可获得半定量的水深数据。对西藏南部的聂拉木一古错地区的中侏罗世阿连期至晚侏罗世提唐期沉积环境的分析,共识别出13个自水下Zom到水下5om的陆棚至陆坡的不同水深环境。中侏罗世阿连一早巴柔期时,该区内的海水深度表明基本限于浅水碎屑一碳酸岩台地型的内陆棚环境,从晚巴柔至早提唐期间,沉积环境颇不稳定,互相转换于外陆棚和陆坡之间,尤以位于陆棚和陆坡转折端、水深150一300m的中等水深环境延续较长时间。相对下降较快的地块出现浊积底栖相沉积。而在晚提唐期则表现为相对稳定的外陆坡沉积环境。整个侏罗纪期间的特提斯喜马拉雅海最大水深大概不会超过550m。菊石类所提供的年代格架及古生态研究所得到的水深数据,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本区中、上侏罗统所以有巨大的沉积厚度和复杂的沉积相组合,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特提斯被动大陆边缘发育的同沉积断裂为特征的张性犁式断层系和地垒一地堑地质构造的叠加作用。关键词侏罗纪菊石水深盆地分析特提斯喜马拉雅藏南1前言侏罗纪是菊石类高度发展和繁盛的阶段,它们的壳体大小、形态特征及壳饰类型都比三叠纪时更加形式多样,更加能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菊石动物的壳形变化和它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性密切相关。近十年来,许多研究都表明菊石体管和隔壁沟强度是和其生存的水体深度直接相关的(Donovan,1955;Westermann,1973,1990;Hewitt,1993)。而菊石壳体的形态及缝合线特征也可以作为水深的标志(Ziegler,1967;Batt,2959,1991,1995;wang。ndwest-ermann,1993)。在国内,近年来已有一些学者对喜马拉雅地区聂拉木一古措地区以及阿里地区的侏罗纪菊石分类研究做了很多工作,相继建立了侏罗纪菊石化石组合和菊石带(赵金科,1976;刘桂芳,1985;WestermannandWang,1955)。但是,还很少有涉及侏罗纪菊石动物生态和环境的研究。本文就是在对聂拉木一古措一些侏罗系剖面的研究基础之上,结合其它生物化石,如双壳类、腹足类、箭石类以及遗迹化石组合、沉积学方面的研究,对沉积环境水体深度进行了半定量估计,并以此为基础分析特提斯喜马拉雅海盆的发育演化的特征。侏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472074)以及国家科委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中国东部大陆边缘层序地层学和海平面变化”成果之一。本文由地球日记网整理转载,更多古生物资料欢迎访问www.3yechong.com第6期阴家润等:侏罗纪菊石形态—特提斯喜马拉雅海的深度标志纪时,西藏南部自北喜马拉雅断裂带至岗巴一带属于冈瓦纳大陆北部的被动大陆边缘,侏罗纪时该区属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海域的一部分。该地区沉积环境的研究最近几年才开展起来。余光明等(1990)和徐玉林等(1991)从沉积岩研究的角度,只是大致地识别出海岸环境(无障壁型和障壁型海岸环境),陆棚一陆棚边缘环境,远洋一半远洋灰泥沉积环境以及生物礁环境,深海等5种环境。在他们所划分出的沉积环境中,当推所谓的深海环境产出最丰富的菊石化石,其时代也只是笼统地被视为中、晚侏罗世,其地层单位分别为门布组、休莫组和古措村组。其次是陆棚一陆棚边缘环境,其时代主要是中侏罗世,地层单位为拉弄拉组和聂聂雄拉组(参见徐玉林等,1991)。2研究材料和方法本文所用的研究材料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1980一1982年期间青藏高原地质调查大队组织的侏罗一白奎纪生物地层专题研究所采集的菊石化石(由中国地质大学和成都地质学院承担);二是作者等人于1993年夏天在聂拉木地区采集的其它化石材料。可用于研究的侏罗纪菊石化石约有300余块,加上其它门类化石,其总数超过千块。最近对聂聂雄拉、拉弄拉和休莫3条剖面上所获得的菊石类化石的年代地层学研究表明,该地侏罗系阿连阶、巴柔阶、中晚巴通阶一早卡洛阶、晚牛津阶一基末里阶以及提唐阶均已有比较确凿的菊石化石的证据(WestermannandWang,1958;阴家润,1996)。由此藏南中、晚侏罗世菊石化石序列现已可与西欧标准菊石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