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福楼景区(参观路线:停车场——过桥后至振福楼后面亭子——经廊桥至振福楼外大门——门坪——楼内)振福楼依山傍水,风景十分秀丽。“凤起丹山秀,蛟腾碧水环”。这幅门联相当准确地描述了振福楼和周围环境和谐构成的一幅山乡风景图。振福楼的大门面对着哗哗而来的南溪。溪面宽阔平缓,河里大石横卧。两岸河堤高筑,厚实坚固。桥下不远处,深潭碧水,古榕葱茏,如伞如盖。如果站在大门对岸的村道上回望振福楼,可见振福楼的屋面正好位于峡谷两侧的山峦之间,楼不高不矮,不显不隐,正好起到两山之间"过渡"的作用。可以说,以振福楼为中心形成的秀美而幽静的山水田园环境,是天地人溶成一体的杰作。这座圆楼建于民国2年(公元1913年),楼主人姓苏,现在绝大部分旅居在海外和港澳台,只有一户人家守望家园。这座土楼用了3年的时间,花了当时6万的大洋建成的,占地约4000平方米,楼主这么有钱是因为那个时期的永定广种香烟,生产的条丝烟被因质地优良而畅销海内外,被乾隆帝御赐为“烟魁”,驰名中外,振福楼的楼主当初就是靠加工和销售条丝烟发家致富的。刚才大家从入口处进来的时候看到的那道残墙,以前就是条丝烟加工工作坊,现在就只剩下遗址了。对面的那座青砖砌的房子,是当时工人住的地方和厨房,现在里面还住着一户楼主。(外大门)8集电视连续剧《土楼人家》的片头,就选取了这片风景为主体画面。振福楼也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圆楼,它按八卦布局设计,楼内用了许多石料和砖料,雕刻精细,也是一座外土内洋、中西合壁的土楼,被称为振成楼的“姐妹楼”。这个门扇洋气十足,那是在永定是不可能制作这种门扇的,它是当时楼主在上海经营条丝烟的时候定制的。门扇按楼主的要求做好后,先水运到厦门,然后再让挑夫挑回来的,造型美观,制作精美,难度之大,大家可想而知。大家看,它连接的地方全是用铆钉钉起来的,要知道当时可不像现在有电气焊接的工艺。外面草坪是全楼人公关活动的场所,平常也可以用作晾晒农作物。振福楼的楼主十分注重教育,东西墙内原本有一排高两层、砖木结构的建筑,那是楼主办学堂和娱乐的场所,可惜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被毁,这座学堂的建筑风格是中西合璧,等一下我们在祖堂就能看到他们的老照片了。这座土楼叫振福楼的原因是“振”是楼主苏振泰,同时也激励后人振作精神,“福”是希望子孙福禄双全,寄托美好的愿望。门两边的石刻楹联,分别把“振”和“福”作为联首:“振衣千仞,福履百年”激励子孙振作才能幸福。大门上方两边的石雕非常精美,这4福图案表示琴棋书画,体现楼主很高的文明修养。这座土楼的主建筑也就是外环高3层,一二层不开窗,目的是强化防卫功能。因为以前这里地处深山老林,野兽出没比较多,一二层不开窗比较安全。大家不用担心一二层不采光,一二层的通风采光靠楼内的天井;三楼以上开窗,所有的房间都是楼主的主卧室。虽然看起来很小,但是是呈阶梯状的,这样一来便于采光,二来也有一定的防卫功能。但是在50年代以后,基本处于和平年代,人们为了更好采光,一楼二楼也开了窗户。大家看墙上的那些小孔,那是排烟用的烟囱。另外,为啥园圆土楼比一般土楼更具有抗震功能是因为圆本身就有向心力,再加上第一层土楼有1米多厚,上面越来越薄,到顶层估计就没有1米了。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每筑10厘米土墙的时候,埋没一些长条竹片和杉木条被称为墙筋,也就相当于现代的钢筋。(门厅)大家应该能感觉到温度与外面不一样,这是因为土楼有隔热保温的效果。门外面镶了一层铁片,是用来防护的,而且大门是用很难碳化的酸枣木做的,所以,敌人都很难用火攻。另外,很多土楼还会在大门上方专门设置了防火水槽,楼主一旦遇到火攻就可以在里面水井里面提水防火。门后面的这两个对称的小洞是用来放油灯的地方。门厅是全楼人重要的休闲产所,大家劳动之余会在这里喝喝茶,聊聊天。特别是夏天的时候,甚是热闹。这座土楼与别的土楼不一样的是门厅两边各有一个门,两个房间既不是厨房也不是餐厅,有竹片以前是存放条丝烟成品的仓库,没竹片的条丝烟作坊管理人员的作坊,由此可见当时振福楼的条烟生意做得有多大。门上方的“出弟”、“入孝”指...